正應了那句話,虎父無犬子。
讓他鎮守雲南,是一個讓人放心的選擇。
更何況曆史上沐家世鎮雲南,將此地由羈縻地改造成熟土,對大明對華夏都是有大功的。
陳景恪自然不會多事,去做什麼改變。
就算要改變,那也是等雲南徹底穩固了再說。
除了沐春,沐家還有一個人讓陳景恪很有好感,那就是老二沐晟。
為人冷峻不苟言笑,性情沉穩有度,喜好讀書。
且他還繼承了父親的勇武,對兵法非常精通。
沐春奪情起複,他這個次子就沒這樣的機會了,要留在洛陽守孝三年。
陳景恪決定,以後多打打交道。
等沐春赴任,也標誌著沐英之事告一段落。
馬娘娘和朱標的身體也並未出問題,這算是為數不多讓大家高興的事情了。
不過,這將近兩個月時間,朝廷可沒有停擺。
各種事情每天都照常推進。
比如,第二期國家計劃頒布。
比起第一期簡化了許多倍,也詳細了很多。
這讓群臣都鬆了口氣。
至少不是摸不著頭腦了。
東南的災情早已過去,重建工作轟轟烈烈的展開。
為此朝廷調撥了無數的錢糧物資過去。
除此之外,還從人口稠密地區,遷徙了二十餘萬戶百姓分散安置在南洋十五個藩屬國。
當然,這些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朝廷計劃是半年內完成。
與此同時,朱元璋還以輪換為名,抽調了交趾、遼東、草原、河西等地的兵馬回防。
這確實是常規輪換,並沒有引起群臣的懷疑。
而且隨著沐英後事結束,朝廷恢複正常,理學派又開始蠢蠢欲動。
不過這次他們不敢在捋朱元璋的虎須,而是將目標對準了方孝孺。
必須要將這個叛徒壓下去,奪回翰林院和大明周報的掌控權。
但還沒等他們行動,方孝孺先有了動作。
他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徙木立信。
內容先是講了吳起和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來點名自己的主旨,說明誠信是多麼重要。
是的,徙木立信並不是商鞅的專利,最早是吳起乾的,後來被商鞅學去了。
但你以為這是一篇講誠信的文章,那就錯了。
借著這個故事,他先是闡明朝廷要有誠信,否則無法取信於民。
一個不能獲得萬民信任的朝廷,是無法長治久安的。
然後他提出了一個問題,該如何才能取信於民?又該如何維護誠信?
接著他筆鋒一轉,將話題轉到了禮法上。
禮法關係國家存亡,禮樂崩壞則國家不存。
所以朝廷應該重視禮法,尤其是要杜絕權貴違反禮法。
如果禮法的製定者都不遵守,其他人又怎麼會去遵守?
大家都不遵守禮法,國將不國。
禮法都崩壞了,所謂誠信不過是笑話罷了。
最終他得出一個結論,想要取信於民維護誠信,就必須要嚴明法紀。
尤其是嚴厲打擊達官權貴踐踏禮法。
文章的最後,他用了一句話:王子犯法亦當與庶民同罪,況人臣呼。
表麵看,這句話是在說,王子犯法都要嚴厲處罰,更何況是臣子。
然而聯想到之前發生的吹捧孟子之事,大家都明白,這句話的重心再前半句。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說的更直白了,方孝孺依然在鼓吹‘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這時,大家才後知後覺的想起一件事情,最早提出這個觀點的正是解縉和方孝孺。
解縉因為工作失誤被貶謫到南洋,方孝孺卻還在啊。
他並沒有被嚇退,依然在努力鼓吹公天下,在試探朝廷的底線。
這一下,大家既佩服他的無畏,又覺得他有點不識時務。
不過文人最講究的就是氣節,大多數人對他還是持讚賞態度的。
這下就輪到理學尷尬了。
繼續攻擊方孝孺?不得人心啊。
更何況,比起將方孝孺攆下台,大家還是覺得推行‘公天下’更重要。
畢竟一旦‘公天下’概念,重新被大眾接受。
他們士大夫階級將再次掌握天下權柄。
與天子共治天下啊,多麼的誘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和方孝孺利益是一致的。
可就這樣放過方孝孺那個叛徒,他們依然有點不甘心。
這時有人說道:“大家莫非忘了解縉紳是因何被貶謫的?”
“報紙確實很重要,可也是一座火爐,不小心就會燒到自己。”
“正好讓方孝孺頂在前麵,替大家吸引朝廷怒火。”
眾人都不禁眼前一亮,確實啊。
方孝孺也鼓吹公天下思想,這與我們是一致的。
那我們寫宣揚公天下的思想,他必然不會卡著不刊登。
真要有文章寫的過分,他方孝孺就是第一個倒黴的。
“方孝孺就是我們手中的刀,諸位何必在這個時候為難他?”
“等將來大事成了,在收拾他也不遲。”
於是彈劾方孝孺的人很快就消失不見了。
而報紙上開始頻繁出現一些‘取信於民’的文章。
還有一些‘強項令’的故事,也被刊登在上麵。
話裡話外的意思就一個,你皇帝也不能為所欲為,有些規矩必須遵守。
至於什麼規矩,他們沒有說。
等限製了皇權,規矩還不是由我們說了算。
因為這些文章,老朱幾次訓斥方孝孺,甚至還數次發出警告。
這下理學派的官員就更高興了,果然如他們所想,方孝孺成背鍋的了。
於是,很奇怪的一幕出現了。
原本彈劾方孝孺的人,這次紛紛站出來維護他。
老朱似乎也沒想到,竟然有這麼多人維護他,竟然選擇了息事寧人。
當然,也有可能是那些文章,沒有觸及到他的底線。
總之,部分人覺得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果,不禁彈冠相慶。
事實上他們不知道的是,那些文章很多是陳景恪等人匿名寫的。
他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引導著走向了名為道德製高點的高台。
如果僅僅隻是發表幾篇文章,能起到的效果是有限的。
鼓吹公天下的那幫人,已經不滿足於寫文章了。
他們迫切希望發生一些事情,讓他們好好發揮一下。
好巧不巧,就在這時還真有把柄送到了他們手裡。
代王朱桂外出踏青,縱馬踐踏農田,還鞭撻阻止他的百姓。
消息傳出,文臣們都興奮了。
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好好做一篇文章。
彈劾朱桂的奏疏,已經如雪片一般飛向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