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無題(2 / 2)

交趾、遼東兩地已無大規模戰事,重在鎮壓叛亂,教化百姓。

要的是水磨工夫,需要幾十年才能看到效果。

漠北雖然戰事不斷,但大明已經占據絕對優勢。更多的工作依然是內政建設。

這三處更考驗的是耐心和行政能力,軍事手段隻是輔助。

關鍵是,這三處局勢非常明朗,國家也已經有了成熟的治理之法。

他去了也就是一個無情的工作機器。

吐蕃那邊,目前並不在朝廷的規劃之中,以安撫為主。

隻要土司不造反,朝廷也不會管他們。

真要是雄心勃勃搞事情,反而容易壞了國家的整體規劃。

他去了也難有什麼作為。

西域倒是戰爭不斷,族群眾多局勢複雜,秦晉燕三王在那裡縱橫捭闔。

而且隻要不傻都能看得出來,未來大明的主要征伐對象,就是安西乃至極西諸國。

去那裡是最能鍛煉人的。

但去那裡也有個缺點,無法第一時間接觸新政。

時間長了,容易落後於版本。

到時候重回中原,怕一時間也難以適應。

至於東海艦隊……您彆看我是福建人,可我對水戰並無了解啊。

而且,大明在海上有敵人嗎?

尤其是新式炮艦普及之後,那真的是海上橫著走。

除了天災,看誰都是弟弟。

我去那裡能乾啥?看水師火炮炸魚嗎?

陳景恪似乎猜到了他在想什麼,補充了一句:

“接下來一兩年,水師有一場大仗要打。”

大仗?現在還有誰能讓水師大動乾戈的嗎?

楊榮疑惑不已。

不對,安平侯說的是大仗而不是硬仗。

什麼叫大仗?參與的人多都算是大仗。

硬仗是什麼?難啃的骨頭,那才叫硬仗。

所以大仗不一定是硬仗。

那麼大明周邊,誰人多?

楊榮腦海裡浮現出一條蟲子(地圖形狀),然後脫口而出道:

“大明要對日本動手了?”

陳景恪讚歎的道:“看來我讓你去從軍是正確的選擇,怎麼樣,要不要去?”

楊榮大腦飛速運轉,打日本難在登陸。

現在大明水師天下無敵,最難的一點解決了。

而且大明十幾年經略,日本包括蝦夷人,都已經筋疲力竭。

大明王師過去,基本不會遇到太大的阻力。

可以說,這就是白撿的功勞,還是滅國之功。

搞不好還能掙個爵位回來。<b

r>

然而,經過一番思考之後,他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拒絕:

“如果可以,我想去西域。”

陳景恪問道:“哦,為什麼?”

楊榮沒有過多解釋,隻說道:“安西才是未來最大的舞台。”

這就相當於放棄了封爵的機會。

陳景恪滿意的道:“好,有誌氣,那就去西域吧。”

“晉王正需要人手,你先去他麾下當個參軍事吧。”

參軍事就是參謀,之前被廢除後來軍製改革又重新恢複,並且確定了職權範圍,級彆為七品。

現在楊榮是從八品,這次過去在級彆上算是升遷。

不過想必沒人會覺得他這是升遷。

從內閣行走,到西域當個沒有實權的參軍,怎麼看都像是貶官。

楊榮卻並不覺得意外。

參軍沒有實權,但權力也可以無限大。

關鍵看自己怎麼做。

而且這個職務可以接觸所有的軍事機密,是最鍛煉人的地方。

陳景恪讓他去西域,恰恰就是為了磨煉。

參軍事就是最合適的位置。

這時,楊榮追問道:“我是以晉王府部屬的身份過去,還是以朝廷命官的身份過去?”

這一點相當重要,關係著原則性問題。

陳景恪也並不覺得他多此一問,回道:

“伱是朝廷委派的官吏。”

楊榮欣然領命。

等他回到住處,發現楊溥、韓克忠等人都在。

他們這群人當初一起去書院求見陳景恪,之後又一起進入內閣,關係自然就建立起來了。

算是個小圈子。

一見到他,眾人就笑著上來見禮。

韓克忠說道:“我一猜就知道,楊兄準有喜事。”

其他人紛紛附和。

楊榮笑道:“喜事確實有,不過恐怕與你們所想不同。”

楊溥問道:“哦,莫非安平侯對楊兄另有安排?”

楊榮帶領眾人回到客廳坐下,才說道:

“安平侯讓我去西域,給晉王當參軍事。”

“啊?這……”眾人都驚訝不已,這不是發配嗎。

莫非他得罪安平侯了?

唯有王艮,認真的道:“恭喜楊兄,得償所願矣。”

楊榮大笑道:“哈哈,謝王兄。”

見其他人依然一副不解的樣子,就解釋了一句:

“未來西方會是朝廷的重心所在,我去此處也算是搶了先機。”

大家豁然開朗。

西域局勢有多複雜大家都清楚,朝廷也需要有一個熟悉當地情況的人參讚軍機。

楊榮如果能脫穎而出,未來重返朝堂必然會得到重用。

關鍵,這是陳景恪派他去的。

說的更直白點,陳景恪有意將他往西域問題專家方麵培養。

隻要他做的不差,將來是必然能重回朝堂的。

所以對他來說,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原來如此,恭喜楊兄……”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這一點。

當楊榮要去西域當參軍事的消息傳開後,不知道多少人在背地裡看笑話。

之前許多和他關係不錯的人,態度也變得冷淡起來。

在他出發這天,前來送行的人,除了楊溥等好友之外,竟然隻有楊士奇等寥寥數人。

其餘內閣行走,連句關切的話都沒有。

這讓楊榮認識到了什麼叫人情冷暖。

——

就在楊榮出發後不久,大明周報刊登了一篇文章。

治心治事。

內容就是陳景恪之前給內閣官員講的那些。

後麵還帶著許多內閣行走的策論,全都是關於此事的看法。

這份報紙一出,自然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反應遲鈍的,還在想著陳景恪又弄出什麼新思想了?

反應快的已經察覺到,這是變革的號角。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