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周報連續四期,都是關於管事與管人的討論。
更加坐實了之前的猜測,這就是變革的號角。
不出意外,此事成了時下最熱門的話題。
各路人馬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也有人無所謂。
但各大學派卻都在積極響應,為這次變革搖旗呐喊。
作為顯學的理學被打壓,大明出現了思想空白。
這麼說也不準確,陳景恪的大同思想,將會是朝廷扶持的主流。
但一是大同思想出現的太晚,二來但陳景恪並沒有搞唯我獨尊,而是給各派都留下了生存空間。
各派都想抓住這個機會,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
變革就是最大的變數,也是他們的機會,自然不能錯過。
朝廷擺明車馬要變革,那他們想上車,就必須支持變革。
彆看之前這些小學派被理學壓的很慘,但不能因此就小瞧他們的影響力。
在局部地區,他們的學說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比如橫渠先生張載,他主要在關中活動講學,所以他的學說在關中的影響力甚至超過理學。
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本土’思想,影響力都不可小覷。
隻不過,他們的思想一般存在某些缺陷,無法獲得大多數人的普遍認同。
理學的優點就是,更加全麵更加深入,最後獲得了普世的機會。
但即便是理學最昌盛的年代,那些小學派在‘本土’依然非常活躍,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這種情況有好處,那就是思想界比較活躍,會誕生無數的學者、文化名人。
壞處就是,容易造成思想混亂。
前世大明是怎麼處理這個問題的呢?
老朱的方法簡單粗暴,他下令科舉以朱子傳注為唯一答案。
朱棣進一步整理出了朱子注釋版《四書五經大全》,要求科舉必須以此為答案。
這麼做,徹底扼殺了小學派的生存空間,迅速統一了思想界。
壞處是,思想界進一步教條化。
陳景恪知道,這些小學派的存在具有兩麵性。
扼殺是最簡單的辦法,但不利於文化的繁盛。
所以他嘗試用一個框架將其都裝進去。
在確保多樣性的情況下,又不讓各思想跑偏。
事實上到了現在,陳景恪也不怕思想界會分裂。
秦國還沒有大一統的時候,諸子百家爭鳴,思想界空前繁榮。
然而不論是哪個學派,都以華夏文化傳承人自居。
秦朝建立後,大一統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陳景恪穿越後,進一步強化了華夏文明的概念。
不管內部思想怎麼變動,大家頭頂都是同一片天。
這也是他敢於嘗試多樣性的底氣所在。
換成華夏之外的地方,他肯定也會搞一神教,搞唯吾獨尊。
因為不這麼搞,秒秒鐘就能分裂。
而且陳景恪這麼做,也有政治上的考量。
拉攏小學派,讓他們幫忙完善大同思想。
同時還能使其向朝廷靠攏,支持朝廷的變革。
現在,效果就顯現出來了。
各地方性小學派紛紛站出來支持變革,並且基於自己學派的思想,對管事和管人進行詮釋。
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這是實現大同思想的必經之路。
陳景恪得知這些情況之後,自然非常高興。
讓方孝孺從各家思想裡,挑選較為優秀的,刊登在周報上。
同時還邀請各學派的領袖,前來洛陽研討學問。
地點就在洛下書院。
為了支持這一盛舉,朱雄英令工部以最快的速度,在洛下書院的旁邊修建了一座學宮。
供各學派代表居住、學習、討論學問。
此舉得到了天下讀書人的讚頌,朱雄英的個人威望再創新高。
各學派領袖,紛紛動身前往洛陽共襄盛舉。
陳景恪也算是經曆過大風大浪的人了,可麵對即將到來的各派領袖,也感到壓力巨大。
生怕自己一個失誤,將大好局麵付之東流。
不過他並沒有懼怕。
真正的勇士,敢於麵對……
額,算了……咱不怕主要是因為容錯率高。
錯了沒什麼大不了的,糾正過來就是了。
隻要朝廷一如既往的支持他,就無所畏懼。
朱雄英是最高興的。
有一點不得不說的是,其實大多數普通人都不太關注政治。
隻要自己的生活沒有受到影響,誰當皇帝他們並不關注。
很多地方的人,其實並不知道皇帝已經換了人。
這種情況還不隻存在於一地兩地,而是普遍存在。
不隻是古代,即便是前世也一樣如此。
華人圈子很大,可是在各國的政治影響力卻極弱。
原因就是他們不喜歡參與政治。
可是在國外那種選票政治下,不參與政治你的選票就是無效的。
你的選票無效,就會被邊緣化,會被‘意見領袖’們打壓,成為政治犧牲品。
言歸正傳。
普通人不在乎誰當皇帝,也沒有動力去了解。
甚至很多人依然認為,當朝天子是洪武帝。
但現在不一樣了,讀書人開始為朱雄英鼓吹。
這些讀書人在地方上,就是天然的意見領袖。
當他們開始鼓吹的時候,百姓們自然也就知道了天子是誰。
他們的反應就是:
哦,好聖孫當天子了?
太好了。
然後這些讀書人還告訴百姓,天子雄心勃勃銳意革新,大明一定會變得更好。
當這種聲音越來越多的時候。
變革再無阻力。
自我的權威增強,朱雄英自然非常高興。
也就在這個時候,他順勢頒布了那道震驚天下的聖旨。
要對整個官僚體製進行變革。
先從中樞開始。
即便大家都知道皇帝要變革了,可依然為這道聖旨震驚。
原本大家都以為,最多就是新增幾個部門,更加明確各部門的職權。
沒想到,竟然是整個體製變革。
這太激進了。
不少人勸阻,希望皇帝穩妥行事,不要過於激進。
還有人找到朱元璋和朱標,想讓他們勸一勸。
老朱對此表示:“咱為什麼要勸?大明不是一直在變革嗎。”
“咱的意見?咱自然是支持皇帝的。”
然後還不忘警告群臣:“你們都給咱老實一點,誰敢拖後腿,就彆怪咱不客氣。”
朱標的語氣就比較委婉的:
“大明變革之路走了十六年,基礎早已夯實,是時候嘗試對官製變革了。”
“其實這也是我原本想做的事情……”
“第一期國家計劃失敗,我就知道官製需要改一改了,也已經做好了改的準備。”
“隻是一場大病,將這一切都拖延了。”
“皇帝這麼做,也是繼承我的計劃……”
“諸公皆國之肱股,要多多配合皇帝才是。”
該說不說,朝中大臣多是朱標提拔上來的,他的話還是非常管用的。
大家一聽這話,頓時就不再說什麼了。
既然是早就做好的規劃,那就不是新皇心血來潮的行為。
眾人安心了許多。
但具體要怎麼改,目前朱雄英並未透露,隻是告訴群臣年後公布。
現在大家先做好年終終結。
群臣稍安,開始沉下心處理手頭的工作。
然而朱雄英要做的事情,還不止於此。
沒幾天他又以洛陽京畿之地,人口卻始終未能達到預想中的數量為由。
下令從天下各地遷徙富戶十萬,充實洛陽人口。
再遷徙五萬富戶,充實鳳陽皇城人口。
對此群臣並沒有大驚小怪,遷徙富戶削弱地方,這是常規手段。
沒什麼可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