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音(三)(1 / 2)

建元九年,也就是昭帝在位的最後一年,實在是一個多事之秋。

據史書記載,暮秋十五,朝中輔政大臣中書令鄭基和丞相石康意圖謀反,打算借賞月宴之機誅殺大將軍霍廷昱,廢黜天子。因有臣屬提前泄密,反被大將軍霍廷昱借機除去,鄭石兩家除昭帝皇後石氏外,九族皆滅。

當夜,大將軍霍廷昱率領禁軍兵諫宮城,昭帝不敵,被霍廷昱囚禁於紫微宮,一乾家國政事皆落入霍廷昱之手。

同年冬月,冬至前夕,亂臣賊子霍廷昱鴆殺帝後於鳳儀宮,天下嘩然。

原羽林軍統領隋陽挺身而出,不惜生死,願以命報效昭帝知遇之恩,趁逆賊霍廷昱不意間隙刺殺他成功。

首惡既除,餘者望風而降,全部潰敗。此時有諸多名望之士稱隋陽實乃廢太子淩遠之子淩初,昭帝無後,淩初忠勇仁愛,可以嗣為昭帝之後。

朝廷上下猶有爭議,各地諸侯多是不滿,因多位當世名士大家皆讚成,最終淩初承繼昭帝皇位一事才算蓋棺定論。

然而,登基大典上,淩初手持武帝昭帝兩道親筆遺詔,上有國璽禦印,言明淩初繼位乃是昭帝應允,更兼條理清楚,規度明晰,威嚴赫赫,現場眾人無不拜服。

是時,天光大亮,雲破日出,眾臣皆以為是吉兆,自此,天下鹹服。

淩初繼位,遂為宣帝,他並沒有按照昭帝遺詔中說的,持服二十七日,而是以帝王之尊,帶頭為昭帝服喪三年,天下臣民見此,亦是國喪三年。

昭帝政事清和,明斷是非,更兼體恤下民,民間朝中皆有不俗的英名,宣帝此舉,令他深得民心。

和宣帝一起登上曆史舞台的,還有另一個濃墨重彩的人物——陳瑜。

陳瑜,字璿之,出身潁川陳氏,先是師承潁川荀景略,後拜入南陽朱元仲門下。陳瑜少有才名,出口成章,至今仍有《雲陽宮賦》等一係列懷古文章傳世。早在昭帝時期,陳瑜就已經位列九卿之一,多次出入紫微宮,並和時任羽林軍統領的宣帝有了深厚的交情。

宣帝繼位後,對世家子弟多不假顏色,唯獨對陳瑜尊敬有加,短短三年就令陳瑜的官職成為眾世家之首。凡是陳瑜奏請的事務,宣帝皆會親自問詢,朝中臣子上奏,宣帝都會派人先去詢問陳瑜的見解,一時間,陳瑜無丞相之尊卻行丞相之實,威嚴顯赫,光耀非常。

此刻,在後世史書中大放光彩的陳瑜,正在自己書房裡習字。

朝務漸忙,陳瑜很多愛好不得不被丟下,唯獨習字一事他堅持至今,更是每當心不靜人不寧時,陳瑜必會習字靜心。

比起如今朝野間對他多加吹捧的世人,陳瑜自己反而更加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在外人看來,他和淩初君臣相得親密無間,可隻有他們二人才知道,他們之間隻不過是一場交易。

並且這個交易都不是出自他們二人的本心,而是另一個人用生命促成的合約。

況且更重要的是,眼下這個交易,也到了結束的尾聲。

這些年,在他們二人的攜手之下,朝廷開始以才學選士,往昔的恩辟蒙陰皆被廢除。同時,朝廷大修官學書院,給眾多寒門學子有了可以讀書識字的門路。雙管齊下中,就已經漸漸打破了世家對於官場人才的壟斷,出身低微的讀書人也有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機會。

並且,在淩初的雷厲風行之下,無論是博陵崔氏還是潁川陳氏,當年主導收養淩初毒害小皇帝的一乾世家,都被迫迎合聖意舉族搬遷,再也沒了昔日興風作浪的根基。

那麼,眼下交易即將結束,陳瑜不由多了幾分煩躁和失落。

有了帝王的配合,他果然於政事上堪稱如魚得水,很多他以為自己要用一生才能做到的事情,短短幾年就做到了。

可是,這樣的現狀反而加深了陳瑜的憂慮。

僅以一人之力妄圖推動整個家國的發展,必當受到全天下的抗拒和反噬,辟如薑姓吳起,亦或商君衛鞅。

武帝果決剛毅,壓製世家二十餘年,都遭到了世家處心積慮的報複,那麼,出身世家卻反而背叛了它的自己,又會迎來什麼樣的結局?

陳瑜不禁輕輕皺眉,又定了定心,將心神放在手中的紙筆上,才把煩躁壓了下去。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