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版本的電影與原著小說有極大的不同,更確切地說,這個電影係列一開始就不是根據原著小說改編,而是根據一部漫畫改編的。
因為要掩蓋醜聞,所以整個故事被媒體處理成了一幕充滿黑色幽默的荒誕劇;至於華生醫生,也理所當然不會記錄下有關這個案件哪怕一個字。
與第一部電影近乎原創的反派不同,第二部電影的反派那可是福爾摩斯的宿命對手,也被視為文學史上超級罪犯的鼻祖――莫裡亞蒂教授。
經過這麼兩重改編,可想而知故事內容與原著小說會有多大的區彆。電影裡福爾摩斯與人搏鬥時居然打的是詠春拳你敢信?
同樣是倫敦,同樣是泛著惡臭的河水;執筆人沒有急著動筆,而是站在威斯敏斯特宮的鐘樓上,全程旁觀了第一部《大偵探福爾摩斯》電影的最後決戰。
所以,這就是一個真實發生過,但是又因為各種原因被掩蓋,以至於連原著小說都隻字不提的案件。
當然更不會有人知道,那兩位‘陰差陽錯’拆穿陰謀的私家偵探都被接進王宮,受到了長時間‘耐心’、‘細致’的耳提麵命,並在‘友好’氣氛下接受了王室和政府提出的‘建議’。真相就此淹沒,在報紙媒體和小說、日記中都不曾留下一絲一毫的痕跡。
人們看到的隻有細枝末節,一些在查案過程中早早曝光於世人眼前的零星事件;為了迎合議員先生的采訪內容,媒體在報道案件時甚至把夏洛克?福爾摩斯塑造成了詼諧幽默的討喜形象。
經過這樣一番安排,融合進大世界時才能不與原著小說故事產生邏輯衝突;與此同時,小羅伯特?唐尼這個福爾摩斯形象才能與小說裡的形象成功融合。
這個電影係列中,改編幅度最大的就在於反派陰謀都指向國際政治、外交乃至戰爭;比之原著小說裡的內容,在故事整體格局上無疑要大得多。
最可氣的是,經過雙重改編之後的故事,故事內容已經與原著小說大相徑庭,可時間背景依舊放在十九世紀末的倫敦;時間線與原著小說裡的福爾摩斯經曆基本重合。
兩部電影唯一的相同點,就是電影的情節對比小說原著同樣經過大規模的改編。
卻沒有人知道,這位議員先生是多麼驚險地死裡逃生,又是怎樣被麥考夫?福爾摩斯親自督促著,背下一大篇文稿以應付采訪。
有親眼目睹全過程的議員在接受采訪時稱,整件事就像一出‘滑稽的小醜劇’,而且嘲諷布萊克?伍德是‘蹩腳的騙子、自以為是的妄想狂’。
第一部電影的反派試圖屠殺英國議會裡的反對者,然後帶領支持者重塑日不落帝國。
雖然困難,但執筆人心裡已經有了腹稿。
小說裡的莫裡亞蒂,“僅僅”和倫敦一半的犯罪活動有關;電影裡的莫裡亞蒂,那是想挑起世界大戰的梟雄人物。
一個是刑事犯,另一個是戰爭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