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他十分懷疑,如果許辰做不到超越的話,那麼另起爐灶就顯得有些可笑了。
太平經不僅有道家對世界認識的經典論述,也有對君主治事之道的論述。
當然,儒道彼此互相抄襲融合,裡麵少不了有許多和儒家觀點相合的理念,比如儒家講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而太平經也說德仁義禮文武法,這些內容雙方查重率十分之高。
但不管怎麼說,太平經對世界、社會、國家、君主都有自己的一套完整解釋,絕對算得上是一套優秀的治世之說。
也就是現在學術端被儒家牢牢把持住了,不然換上這一套,一樣能指導社會運轉。
不是張仲景看不起許辰,而是他知道要完成這樣的著作,必定需要對世界和社會乃至國家有足夠深刻的認識,這都是需要閱曆的。
你一個十五六歲的家夥,憑什麼超過於吉大半輩子的嘔心瀝血之作。
一切準備妥當之後,許辰微微一笑,隨後安靜的房間裡,便響起他平靜且自信的聲音。
“自然神者,不可名狀,不具意識,是為道理法則,始有法則,方有萬物演化。
宇宙萬物,不論星辰生滅、日月輪轉、四季更替、生老病死,皆由法則定理而生演運行,唯觀察歸納總結認識法則定理,而可窺見萬物機理。
求索真理,明知世界,此人類者修行自強之道。
證得三道,凡人利工事;證三十道,凡人消疾疫;證三百道,凡人安享富足,突破桎梏,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證三千道,凡人化神,無所不能,執掌真理,鞭策宇宙!”
說到這裡的時候,許辰的聲音停頓,然後看了過去。
張仲景這才回過神,然後默默的蘸墨開始撰寫,隻是他越是寫,臉色也就愈發古怪起來。
他當然明白,這是許辰......或者說是自然道的世界觀。
對於任何一個完整的學說來說,這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你至少要說出或者編出一套東西解釋這世界怎麼來的,人家才能信你的其他東西。
隻不過,隻是這樣的話,未免有些太簡單了吧。
雖然儒家在這一方麵也不怎麼行,但這並不妨礙張仲景心裡質疑。
你一個道士,乾脆就把道家那一套抄去用也不丟人,乾嘛要自創這麼個不倫不類的玩意兒來。
當張仲景慢慢撰寫完畢,許辰看到他的古怪的臉色,便是笑了笑:“我教世界之說,仲景覺得不妥?”
張仲景猶豫了一下,還是選擇直言相告:“倒並非不妥,隻是太過簡略,恐怕難以使人信服。”
許辰聞言,不僅不惱,反而哈哈一笑:“仲景說的不錯,這的確簡略,但完成此經並非本座一人之功,而要合人類群體智慧世代努力共同完成,或許百年千年萬年過去,此經也依然不能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