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十二章 手拿把掐(1 / 2)

六繩護主 東方紅不敗 5515 字 6個月前

李蔚玨對付縣試題目,應該說是手拿把掐。

一來,他有梁先生的悉心栽培;二來,他有足夠的錢購買書籍,梁先生那裡沒有的,他會從書鋪購買。

若本地書鋪也沒有,黃縣丞會委托外地來購買《三字經》的商人幫忙帶幾本過來。

而且上次陪胡澤胤去考試,他從冀兗府也買了不少。

冀兗府是大勵朝北方的“科舉大府”,那裡書籍不但全麵,還有很多書籍印有名家做的注解。

這相當於李蔚玨比其他考生擁有更為龐大的參考書,還有梁先生和村學三位教師做“陪讀”,可謂資源豐富。

三來,李蔚玨作為文科生,所學曆史知識更為豐富,縱觀古今,跨度更大,視野更遠,角度也更為客觀。

能對應當前社會生產力找出相差不多的曆史時期,也就更容易把握出題人的心態。

而且,他博聞強記,能提供與其他考生相比更為深入而準確的見解,在闡釋題目和表達觀點時也就顯得更為成熟。

所以對於今次縣試,李蔚玨的兩道四書題都答得非常好,尤其是第二題“毋自欺也”,出自《大學》,照樣闡釋和分析得足夠精辟。

前邊說過,童生試的重點在於引導生童務本修身,所以曆年考題從《詩經》中出題概率最高,約占八成。

其次是《孟子》,占一成有餘。

《大學》和《中庸》出題則不到一成。

所以相對來說,如果某次縣試題目出自《中庸》或《大學》,通常可以當做拔高題看待。

李蔚玨的拔高題作得相當好,不僅僅對《大學·誠意》做了詳儘釋義,更是從個人修養和社會治理兩個方麵闡述觀點。

並根據當今時政,針對律法製度的某些不足提出建議。

發揮得超綱了。

至於作詩題,李蔚玨也沒含糊。

今次頭場頭題的詩作部分,要求“賦得‘學猶種樹’,得‘玩’字五言六韻”,李蔚玨直接給默了一首唐詩——

朝日斂紅煙,垂釣向綠川。

人疑天上坐,魚似鏡中懸。

避楫時驚透,猜鉤每誤牽。

湍危不理轄,潭靜欲留船。

釣玉君徒尚,征金我未賢。

為看芳餌下,貪得會無筌。

瞧瞧,如今的李蔚玨,都會分析題目了。

所謂“賦得什麼什麼得什麼字”,就是從《顏氏家訓》中的一句:“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中選一個“玩”字做韻腳,寫一首五言六韻詩。

童生試要求不高,如果這道題是二十歲以上考生作答,需要貼合這句話本意去寫詩。

如果是針對二十歲以下考生,則評卷時就放低要求,隻需用上韻即可。

但事實上,即便已及冠的考生,做一首像樣的五言六韻十二句也很難,多數能用上韻腳,做一首打油詩就不錯了。

李蔚玨把沈佺期的《釣竿篇》搬到此處,表麵看似在說“我一味地追求著不同種類的魚餌,卻沒有獲得更多的收獲”;

去迎合“學猶種樹”、學習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道理,不能想當然也不能一步登天,實際上又表達出“我沒多大本事,愛咋咋地”的灑脫。

李蔚玨是灑脫了,可把監考的一眾人看傻了。

先是考到半個時辰左右時,有胥吏進來,在考生正在寫字的位置蓋印,由此知曉考生答題的快慢。

如果未寫一字便已經蓋印,那麼後麵的答案寫得再好,都會有請鄰桌考生代答的嫌疑。

此時李蔚玨第一題剛好答完,一氣嗬成,一個錯字都沒有,正在吹乾墨跡,胥吏都驚了。

胥吏認真把李蔚玨本人以及座位周邊全都掃視一圈,沒看到任何作弊的跡象,又把目光投向監試官。

監試官微微搖頭,意思是這位考生沒有作弊行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