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這場雪下的不算大,地上薄薄一層雪,當天下午就化的乾乾淨淨。
放完假次日上班,陶玉書第一次開著皇冠去上班。
車子買回來半個月,她也在林朝陽的陪伴下練了半個月,駕駛技術已經逐漸熟練。
白色皇冠出現在東四八條52號樓的樓下,這會兒正是上班的點兒,陶玉書從車上下來後,立刻引來了同事們的關注。
“哎呦!玉書,什麼時候買的小轎車啊?”
“前些天買的。”
開車來上班,陶玉書早就做好了心理建設,但見麵後她還是疲於應付同事們熱情、好奇的態度。
沒一會兒的功夫,她和她的白色皇冠就被同事們給圍住了,大家七嘴八舌的問來問去,包括在同一棟樓裡辦公的戲協的一些人也來湊趣。
不出意外的話,這輛白色皇冠將會成為東四八條52號樓近幾天最熱門的話題了。
好不容易等陶玉書進了辦公室,同事們的熱情才逐漸散去。
進入工作狀態後,她心無旁騖的審著稿子直到中午,午飯後她站在窗口眺望,借此緩解一下眼睛的疲勞。
然後就看見,樓下停著的白色皇冠旁圍了幾個男青年,大家似乎在興致勃勃的討論著什麼。
“以後你這輛皇冠可要成為我們編輯部的標誌性物品了!”
陶玉書耳邊突然傳來一個聲音,不用看她也知道這是編輯部的老大姐王扶在調侃她,陶玉書輕鬆的應對了兩句。
這個時候其他同事也湊了過來,大家好奇的除了汽車這件事之外,更好奇的是林朝陽的版稅收入。
今年下半年關於版稅付酬製度的事在文學界鬨的沸沸揚揚,林朝陽一度也被輿論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最近幾個月輿論熱度是過去了,但《闖關東》所掀起的閱讀熱潮卻一直沒有過去。
趕上出版,表現出了遠超一般文學作品的熱銷程度,這自然再次讓林朝陽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我聽說《闖關東》的銷量奔著三百萬冊去了。玉書,這是真的嗎?”
“哪有那麼誇張,也就二百多萬冊。”
“二百多萬冊!那也夠多的了,才出版幾個月啊!照這速度,五百萬冊也攔不住啊!”
“難怪你們兩口子會買車,朝陽這回拿的版稅少說也得有十萬了吧?”
同事們聊到版稅的問題,陶玉書一律裝作沒聽見,大家也明白她的心理,這種事肯定不能拿到台麵上大張旗鼓的宣傳,但這並不妨礙大家饒有興致的討論。
一群人掰著手指頭給林朝陽算版稅收入,有說他能賺十幾萬的,有說能賺幾十萬的,因為不知道版稅率,所以大家隻能靠猜,而且猜的數字可以說是非常保守了。
這也可以理解,畢竟在以前按照千字稿酬付酬的時候,你的就是寫個一百萬字,賣了幾百萬冊,作家拿到手也就幾萬塊錢。
大家都知道執行版稅付酬之後,作家的收入肯定會提高,但具體能提高多少,誰也說不好。
用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貧窮限製了想象。
陶玉書聽著同事們的討論,心中不覺發笑,他們這些人要是知道了朝陽第一次版稅結算就得了72萬元,該會是個什麼表情?
若是按照整本書的版稅收益來計算的話,這個數字就更誇張了,林朝陽的收入很有可能會超過200萬元。
在陶玉書胡思亂想的時候,大家的話題已經從“林朝陽能拿多少版稅”轉移到了“出版社要不要執行版稅付酬製度”這件事上來。
作家拿版稅也好,拿千字稿酬也好,跟編輯沒什麼關係。
同樣的,出版社支付給作家多少版稅或千字稿酬,也跟編輯沒關係。
反正他們拿的都是死工資,充其量有一點獎金,所以大家討論了一番,還是支持版稅付酬製度的人較多。
因為大家都明白,版稅付酬製度最大的好處無疑是能夠大大的刺激作家們的創作熱情,這對於編輯們的工作肯定是有幫助的,對於出版社也有好處。
大家互惠互利,各取所需。
“不過這事肯定沒這麼簡單的。現在看的話,朝陽以後肯定會一直拿版稅,誰讓他的作品一直受歡迎呢?出版社也願意付出這個代價。
可一般的作家,想要拿版稅仍舊不是件容易的事。”祝偉說道。
“凡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慢慢來嘛,至少現在是開了個好頭。我跟手底下的作者們交流的時候,他們可都是對朝陽感恩戴德啊!”王扶笑著說。
大家聞言也不禁笑了出來,版稅付酬這項製度在國內的推行,對於廣大作家群體而言,有百利而無一害。
作為首倡者,林朝陽自然成了作家們感激的對象。
到了下午,陶玉書去與裝幀設計討論新一期《人民文學之友》的設計封麵。
自從八月份創刊以來,《人民文學之友》已經發行了五期,作為《人民文學》的副刊,這份刊物屬於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
不過跟那些富二代一樣,它固然能夠享受到上一代人的福蔭,卻也被上一代人的光環籠罩著。
《人民文學之友》創刊號上市後,很快便突破了10萬份銷量大關,之後的幾期雜誌,銷量隨著時間的流逝在緩慢上漲,但漲幅卻看的陶玉書有些心焦。
如果是一份新創辦的地區文學刊物而言,這個數字已經非常出色了。
可《人民文學之友》卻不同,它頭上頂著“人民文學”這四個字,老大哥每期銷量都穩定在一百四五十萬份之間。
不管是銷量、影響力還是官方地位,妥妥都是中國文學期刊行業的頭把交椅。
身為副刊的《人民文學之友》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在是很難讓人滿意。
陶玉書身為副刊的執行副主編,看到這樣的情況自然心焦,為了改善副刊的銷量,她也沒少花心思和精力,但效果始終不儘如人意。
從裝幀設計室出來,陶玉書碰到了準備離開的王濛,他並不在編輯部坐班,隻有有事或者開會的時候才會過來。
寒暄了兩句,王濛見陶玉書提到副刊的銷量便麵有愁容,便安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