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還未回來麼?”
廣政殿中,考完的士子正在等待。
按照禮儀,他們應該去殿外候著,但三月的天,還是怪冷的,便在殿中等待,輕聲交談。
方才官家匆匆離開的身影,靠前排的士子都看到了,毫無疑問,在他們的腦補中,官家遲遲未歸,爭論的矛盾點顯然是排名。
想到之前的豪言壯語,有些人就開始眼神交流,都發現彼此有點慌。
倘若不公,真要上書抗議麼?
也彆怪他們生出退縮之心,那終究是大權在握的執政太後,連天子和高官都被壓得死死的,真要對著乾,自己的前程隨時可能被搭進去,寒窗苦讀,好不容易考中了進士,任誰都要掂量掂量……
也有不少人神情堅定,愈發下定決心,不負聖人教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韓琦就是其中一員,既然那句話當時出得自己口中,就容不得反悔,何況他也並不後悔,隻是琢磨著上書的劄子到底該怎麼寫,才能儘量不讓矛盾激化,並且爭取到更多朝臣的支持……
“國朝再無八大王!”
三百多名士子裡麵,唯獨狄進最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
定王府的事情徹底爆發,劉娥為了除去那個危及統治的禍害,果然迫不及待。
“來了!來了!”
待得天色將黑,已經是酉時,即下午五點,一位位紫袍官員,終於由大殿側麵魚貫而入。
宮廷禮樂奏響,所有士子朝外退出,開始在殿前列隊。
這個時候,倒是沒有次序了,因為還不知道殿試的排名先後,隻是之前坐在前麵的依舊靠前站,坐在後麵的,則大多站在後麵。
公孫策不管,這次就往前站,主要是想聽第一名是不是自己的好友,不是的話定要上書,他追求功名是為了對抗不公,而不是委曲求全。
所幸殿內君臣立定後,趙禎抬了抬手,當朝首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門下侍郎兼戶部尚書、昭文館大學士、玉清昭應宮使,王曾開始唱名。
“天聖五年進士科頭名,狄進,並州人士,年十七;”
王曾今年五十歲,正好是知命之年,為人又一向端厚持重,自然不會提著嗓子高喊,自有一位位唱名的官員傳達出來,待得聲音到了殿外,幾乎是在眾人耳畔響徹:
“天聖五年進士科頭名,狄進,並州人士,年十七!”
“天聖五年進士科頭名,狄進,並州人士,年十七!”
眾士子如釋重負,齊齊露出笑容,包括原本狀元最有力的競爭者王堯臣,同樣長舒一口氣,情不自禁地撫掌一笑。
這樣最好了!
當狄進穩步上前,進入大殿,就見諸位宰執大佬,也紛紛撫須而笑。
實際上,為了顯示對國朝士子的重視,都是由宰相唱名,有時候是首相,有時候是次相,都很正常。
但誰讓王曾也是連中三元的三元魁首呢!
三元魁首唱名三元魁首,可是一段傳世佳話!
此處當然不能胡亂開口,狄進恭敬一禮,站在禮官指示的地方,默默等待。
“天聖五年進士科第二名,王堯臣,應天府人士,年二十五;”
“天聖五年進士科第三名,韓琦,相州人士,年二十;”
……
不多時,王堯臣和韓琦一左一右,站在了狄進身後,今科兩位榜眼也入殿了。
但他們並不是第一甲的全部。
後世明清,將殿試分為三甲,第一甲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僅三人,直入翰林院,與二甲同為進士出身,三甲為同進士出身,二三甲進士需要通過考選庶吉士得入翰林。
但宋朝時,每科所分的甲數,還有每甲所取人數皆不固定,有二甲、三甲甚至最多五甲。
今科就隻分為兩甲,念完前十名,王曾就將名單交予另一位考官,由他來誦讀。
後麵的也簡單了些,隻報姓名和籍貫,於是乎,狄進很快聽到了包拯的名字。
“三十一名,包拯,廬州人士;”
對於包拯,狄進其實完全不擔心,這位也是穩如老狗,要知道包拯用的還不是西昆體,隻是文風不似歐陽修那般鋒芒畢露,讓西昆體的考官不厭惡,因此排名一直不低。
他真正擔心的,倒是公孫策。
所幸這回沒有等到倒數第三,甚至沒有等到三百名,就聽到了公孫策的名字。
“兩百九十七名,公孫策,廬州人士;”
狄進暗鬆一口氣。
後麵很快也唱完了。
最後一句則由殿試主考官趙禎,親自開口:“賜狄進等一百九十七人及第,一百三十七人同出身!”
一甲一百九十七人,進士及第功名,二甲一百三十七人,同進士出身功名,於此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