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林苑。
對於科舉士子來說,這裡是聖地,前唐有曲江宴,專門款待高中的進士,宋有瓊林宴,設在這座皇家花園中,以官家的名義,宴請新科及第的進士們。
關鍵是金榜貼出,今科進士的名單公布,在瓊林宴的那一日,新科進士還要簪花穿紅,跨馬遊街,從東華門外唱名而出,一路走到瓊林苑。
這並非是官方既定的程序,更像是一種風俗,如果說後世所傳真宗的那首詩篇,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是勸學之用,那麼毫無疑問,這種進士遊街更是看得到的無儘風光,不知激勵了多少人前仆後繼地求學努力,寒窗苦讀。
今天,就是狄進領著三百三十三位同科進士,激勵後輩學子的時候了!
東華門外,眾人早早到了。
人群首次有了些亂哄哄的感覺,顯然是情緒過於激蕩,都按捺不住心頭的躁動。
王堯臣、韓琦、文彥博、公孫策……一貫注重風度的士子們,臉上都樂開了花,狄進估計自己臉上同樣不自覺帶著笑意,唯獨包拯還是那副沉靜的模樣。
不過他這張黑臉,穿著綠袍官服,頭上還簪著金花,又是一副嚴肅模樣,不得不說,有種莫名的喜感。
今科士子還沒有任命官職,尚未完成解褐入仕的人生重大轉折,但官家特賜的官員三件套已經發下,官服、官靴、笏板,順帶還有金花。
唐宋的官服,沒有明清飛禽走獸的補子,直接是用顏色判斷的。
九品八品是青袍,七品六品是綠袍,五品四品穿朱袍,三品及以上穿紫袍。
由於宋朝的本官品階實在太難升,官家往往會特賜官服,畢竟宰相的本官很多時候僅僅是四品五品,地方上的知州更彆提了,朱袍宰相、青袍知州,實在不體麵,所以賜五品服、賜三品服的操作很常見。
同樣的道理,絕大部分的新科進士,本官都是從九品開始,卻能得天子特賜,賜七品服。
所以在場的三百多人,都是清一色的綠袍。
這就是進士的尊貴,起點就是許多官員的終點,甚至有的努力了一輩子都達不到!
而賜予簪花的行為,則屬於時尚潮流。
這潮流是真宗帶起來的,據說真宗和宰相陳堯叟,即陳堯谘的大哥,在一次宴飲上,喝到高興處,真宗從頭上取下一朵最名貴的牡丹,親自為陳堯叟戴上,宴罷出宮,一陣風撲麵而來,吹落一片花瓣,陳堯叟都讓侍從拾起,小心翼翼地揣進懷裡,鄭重之情,溢於言表。
從此之後,贈簪花成了一種潮流,身份越尊貴的,賜予的花也越珍貴。
當然,鮮花不是每個時節都有的,那怎麼辦呢,用金子做唄!
官家賜予新科進士的,正是金花,宮廷名匠製作,金絲纏成的花蕊清晰可見,戴在頭上,隨風輕輕顫動,更顯貴氣逼人。
對於此物,狄進不太感冒,倒是讚同司馬光的想法,司馬光高中進士時,提出簪花是奢侈風俗,且有損男兒的陽剛形象,非常反感,險些抗旨拒戴。
話說司馬光要是早死兩年,那絕對是一位無可指責的君子,道德楷模,可惜他活到了哲宗朝。
現在的司馬光還在家鄉裡砸缸救孩子呢,自然不會有人對國朝的風尚開炮,狄進雖然也覺得插一朵金花有些怪怪的,但值此大喜的日子,也從善如流地戴上,化身大家眼中最靚的崽。
“今科探花郎,非狄三元莫屬了!”
眾人滿麵笑容,齊齊簇擁著他:“上馬!上馬!”
早有一群馬夫牽著良駒,在東華門等待多時,為首則是禁軍牽著的禦馬。
“狀元給騶,自齊始也”,自從真宗朝的狀元蔡齊得了禦馬賞賜後,這種賞賜也成為了習俗,狄進如今就得趙禎賞賜了一匹禦馬,正好遊街時帶了過來。
當然,禦馬也分好壞,國朝又缺少良駒,濫竽充數者多的是,而北宋文官除了身體實在病弱,否則都是騎馬上下朝的,宰執高官往往會被官家賞賜禦馬,那些禦馬才不敢給壞的,否則被宰執遞一個劄子,多少中飽私囊的都要倒黴。
如今也是如此,這匹禦馬肩高四尺八寸,雙目瑩潤,訓練得十分溫順,正是平日裡賞賜給宰相的,普通高官都不見得能輪的上,也就是聽說這位連中三元,官家又格外看重,挑選禦馬的內官不敢怠慢,選了這一匹來。
“好!”
狄進一看也心生喜愛,這可比金花實在多了,翻身上馬,腰背一挺,愈發顯得風儀出眾,格外顯眼。
不僅是禦馬溫順,這些給進士騎的馬,都是特彆挑選,訓練有素,不易受驚嚇的,畢竟大喜的遊街,萬一馬匹受驚,亂了陣形,傷到圍觀的百姓,就實在不美了。
所幸這個年代的士子,大多數還不是文弱的讀書人,往往在書院裡都有騎射的經曆,出身貧寒實在沒騎過馬的,馬夫會在邊上引導甚至直接牽住繩,反正不用擔心出醜。
吉時已至。
三百三十四位進士,整裝待發。
教坊司的樂團到場,鼓樂齊鳴。
今科最耀眼的天團,亮相了!
狄進策馬,走在第一位,第一眼就看到了樊樓。
樊樓如今還不是七十二家正店之首,但位置就在東華門外,所以進士騎馬遊街,赴瓊林宴的這場盛會,它可以說是天然占據著巨大的優勢。
此時樊樓的二樓窗戶就齊齊打開,不知有多少道目光投下來,其中不乏達官貴人的內眷,大族娘子,暈紅著臉,竊竊私語,挑選著合自己心意的夫婿。
前朝李林甫選婿,讓女兒從窗後觀望,被時人譏諷,但現在進士於東華門外戴花遊街,卻是能光明正大地看到長相和儀態,不急著榜下捉婿的各家娘子自是聞風而動。
不少士子感受到了目光,都不自覺地挺直腰背,展現出自己最俊朗的一麵,狄進則十分坦然,他不怕看,反正看了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