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韓綱:狄相公以德報怨,我家不能不懂事……(1 / 2)

大宋神探誌 興霸天 9714 字 5個月前

忻州。

秀容縣。

遠山近水,一片片淡綠印入眼簾,峰巒疊嶂的五台山到了。

且不說送信回歸、趕上大部隊的榮哥兒和一路護送的鐵牛,悟淨也從囚車中下來,定定地看向遠處綿延的山脈。

他們從小長大的地方,回來了。

古代有四次重大的滅佛事件,統稱“三武一宗滅佛”,三武者,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者,即後周世宗柴榮。

那也是五代十國期間,唯一對佛法的強烈排斥,聽起來很遙遠,但距今也就是七十多年前的事情。

柴榮不僅是不喜歡佛教,關鍵是五代時期,連年征戰,土地荒蕪,社會動蕩,導致許多百姓不得已遁入空門,致使佛教迅速發展,不事稼穡的佛門子弟越來越多,大大影響了國家的財政稅收和兵役徭役征發,當真是到了不滅不行的地步。

那一次滅佛,也徹底結束了佛教的野蠻生長,將之納入朝廷的有效管理之下,明確了佛是利人的思想,不得不說,比起前唐的肆意,從宋朝開始的佛門中人,懂事了許多。

柴榮把惡人做在前麵,但畢竟民間有大量的佛教信仰,趙匡胤添了衣服後,就下令停止毀佛,以重興佛教作為穩定北方,與爭取南方割據勢力的措施,後來也對五台山進行了重點扶持。

到了如今的仁宗朝前期,五台山有寺廟四十餘所,僧尼兩千多人,後來越來越繁華,鼎盛時期更有寺廟七十多座,僧尼五千多人,所謂“層樓廣殿,飛閣長廊,雲日相輝,金碧交映,莊嚴崇奉,邈越前代矣。”

所以和大相國寺一樣,五台山不是一間寺廟,而是一個寺院群。

孫洪悟淨師徒所在的,是一座偏向於習武的寺廟,名佛光寺,寺內香火不盛,但武德昌盛,培養的多是武僧。

這些武僧為山中其他寺廟護院,為遠在汴京的大相國寺護院,也可下山為富商豪客護院,賺取錢財。

悟淨遙望寺院所在,目露感慨:“當年婁彥先算計先師,就是為了寺內的數百武僧,所幸得遇公子,才未有釀成進一步的慘禍……”

說罷,他又向著狄進合十行禮:“這幾年,寺內弟子多蒙公子照顧了!”

“不必!鏢局之前整頓風氣,還是多虧有佛光寺的還俗武僧在,才不至於讓那群胡作非為的江湖子起哄鬨事!”

狄進討厭的是那些不納稅賦、不事生產、一味享受百姓信奉的僧人,而不是那些為生活奔波的苦命武僧,所以在他的介紹下,不少武僧下山還俗後,入了長風鏢局。

相比起那些起初還願意賣些力氣,後來就越來越不服管束的江湖子,這些武僧勤勤懇懇,手腳乾淨,鏢局自是歡迎,發現鏢局也不像商賈那般特意壓榨,克扣工錢,武僧更是樂意成為鏢師,有一份穩定的生活。

合則兩利。

“你們回寺內看一看吧,這裡有禁軍護衛!”

狄進對著鐵牛和榮哥兒道,兩人難掩激動,點了點頭,與悟淨一起朝著山上走去。

此行五台山,悟淨幾人隻是順帶回家探視,狄進還有用意,開口喚道:“劉機宜!韓書寫!”

劉光順和韓綱出列:“狄相公!”

狄進道:“路上我已經囑咐過了,上了山後你們各自帶隊,走訪寺廟,將符合條件的僧人錄冊,若是見到有能言善辯的,也統統記下寺院和法號,明白了麼?”

兩人暗舒了一口氣,齊聲道:“是!下官明白!”

此行五台山,狄進準備挑選出一批可以對夏滲透的僧人。

這不是創新,曆史上宋朝就是這麼做的。

對於如今整個東亞大陸來說,普遍崇信佛教是各民族的共同特點,佛教僧人當然可以成為戰爭的工具和倚重的力量。

比如神宗時期的拓邊,章惇開“梅山蠻”,鑒於“瑤人篤信佛法”,就借助當地密印禪寺長老的影響力,讓他們去說服蠻人,嘗到甜頭後,立刻招攬僧人隨軍;

後來熙河開邊時,也出動了名僧智緣,以“經略大師”的身份入了吐蕃,成功地說服了不少部落,宋兵緊跟其後,將不願意被說服的打服;

等到開邊成功後,宋廷又在新的占領區域,大肆修建佛寺,利用教化之力,迎合拉攏蠻人之心,順利過渡統治,潛移默化,變革風俗。

不僅是大的戰略布置,小的戰術運用,僧人也很有作用,比如為諜細,將情報縫在衲衣裡麵行走,很難遭到搜查。

當然此舉不僅是宋朝在做,遼國也這般為之,以致於天禧三年,即十一年前,河北邊緣安撫使劉承宗,建議對河界北岸來的僧人嚴加盤查,將這個風氣狠狠扼殺了一番。

曆史上二十多年後,遼國還是不死心,又派遣邊地幾個州的漢人來五台山出家,先把自己的身份洗白為僧人,再刺探邊事。

結果又被發現,宋廷下詔嚴查五台山出家僧人,如果沒有保人,就不得入寺為僧,魯智深出家要有保人,倒是暗合了這一條。

現在狄進則卡在這個不遠不近的年代,而且他準備安排的僧人,目標不僅僅是遼國,還有西夏。

河西各族對於佛門的崇信,不亞於遼,之前機宜司安排進夏州的諜細裡麵,就有不少僧人,現在更準備用五台山的名僧。

這所謂的名僧,不是真正那種德高望重,但很難跋山涉水的老僧,而是有兩個條件:

第一,要遊曆過河西之地,於當地部落擁有一定知名度的;

第二,身體強壯,能言善辯,最好能精通番人語言,不見得要是黨項語,契丹語也可;

有此兩點,彆管是不是真的精通佛法,就能打造出名僧資格。

李德明如果敢阻攔名僧傳法,那就是對佛門不敬,甚至懷疑僧人可能是宋廷派來的,而非自行遊曆,同樣是反佛。

任何形式汙蔑佛門,都必須嚴厲打擊!

這就是狄進一路上強調的重點。

“此事好辦!”

劉光順再是混日子,這點小小的要求總歸記得,領頭去了,步履輕快。

畢竟相比起出雁門關,至遼軍營地,這個任務要安全太多了,他樂於領命。

“五台山之事不難,倒是並州那邊……”

韓綱同樣是類似的想法,隻不過相比起劉光順的輕鬆,他想到昨晚隨從彙報來的一個消息,眼神有些不安寧,微微垂著頭,跟了上去。

目送這兩行人離去,狄進也調轉馬頭,領隊朝著秀容縣的驛站而去。

還未到驛站,遠遠就見一行人等候在外麵,發現車隊抵達,為首的緋袍官員滿臉笑容地迎了上來:“在下賀泉,字子茂,忝為忻州知州,見過狄相公!

狄進即刻下馬,微笑還禮:“怎的驚擾了子茂兄?相公之稱當不起,子茂兄是文壇長輩,我在劉師座下時,聽他提過好幾回呢!”

“哈哈!在下年前寫信問候先生時,也見他對仕林極為讚許,更稱修撰《唐書》,多為仕林之功啊!”

賀泉笑容爽朗,不再敬稱相公,做出把臂同遊的姿態,一起進了驛站。

這位忻州知州同樣是進士出身,還曾經在劉筠座下進學,劉筠又是狄進的知貢舉,此前於館閣修撰《唐書》時,將這位翰林學士,文壇的泰山北鬥請出修史。

所以兩人見麵時,圍繞的話題自然是劉筠和古籍。

隻不過賀泉的熱情,多少有些超乎尋常。

相比起帥司的治所在並州,怎麼都避不開韓億那位並州知州,狄進前往忻州,可以說是路過,在五台山下稍作停留後,會繼續北上,前往代州。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