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李元昊你在哪呢?再不回來,西夏要沒了哦!(2 / 2)

大宋神探誌 興霸天 9162 字 5個月前

不僅是建築的規模,錢財的耗損,一顆碩大無朋的羊頭骨,還立於殿門上方,垂掛下絲絲縷縷的綢帶,一頭頭神駿的飛鳥圍著綢帶,盤桓不定,輕鳴不絕。

跟在李德明身後的,都是執掌大權的親信臣子,大部分是黨項人,也有西羌族,甚至有被收為家臣的漢人,可此時此刻,他們都如敬服神跡般,放緩腳步,對著羊頭禮敬,眉宇間浮現出深深的肅穆之感,口中喃喃低語:“青羊神護佑!賜福眾生!”

李德明閉了閉眼睛,將忌憚之色壓下,帶頭祈福:“青羊神護佑!保我黨項祖業不失!”

雙手交叉位於肩膀,對著那碩大的羊頭行了莊重的禮節後,李德明拾階而上,來到了殿宇門前。

吱呀!

幾乎是他剛剛走完最後一節台階,殿門打開,一位身穿薩滿衣袍,頭戴青色麵具,手持骨杖的人漫步而出。

李德明腳步沉穩地迎了過去:“侍者安好!上師出關了?”

“大王!”

那被稱為侍者的人點了點手中的骨杖,以作敬意,麵具後傳出溫和好聽的聲音:“上師得神感召,靈體出遊,還未出關!”

李德明並不奇怪,聲音依舊平和,卻有股不容置疑的堅定:“還望侍者去喚醒上師,本王有要事相商!”

“大王不必焦慮!上師早知大王要什麼!”

侍者的麵容隱藏於麵具之後,但語氣裡卻是似有似無的輕笑,從袖中取出一物,遞了過來:“這是宋人還未發出的檄文,請大王過目!”

“還未發出的……檄文?”

李德明神色莫名地接過,翻開一看,臉色很快劇變。

檄文特指聲討敵人或叛逆的文章,但實際上,自漢朝起,對待敵人往往少用檄文,多是征討叛逆時,才講究一個公告天下,名正言順。

所以曆史上,北宋是沒什麼著名的檄文流傳於世的,無論是和遼國交鋒,還是和西夏廝殺,都是國與國之間的對敵,弄出一篇檄文來沒什麼作用。

倒是南宋初年,有一篇《代嶽製使飛移河南郡縣討劉豫檄》,即嶽飛進駐鄂州之前,向偽齊地區散發的聲討劉豫,和對偽齊軍民招降的檄文,名傳後世。

現在西夏還未正式立國,雖然早早割據一方,可名義上終究是宋遼的屬臣,所以的檄文裡也是明顯的居高臨下,以宗主國的身份斥責屬臣:

“敕交河西羌族各部軍民官吏等,眷惟李氏德明世受王爵,撫納之厚,實自先朝,然攻犯邊關,乾國之紀,刑茲無赦,致天之討,師則有名……”

“天示助順,已兆布新之祥,人知侮亡,鹹懷敵愾之氣。”

“王師所至,弗迓克奔,谘爾部族,久淪塗炭,如能諭王內附,率眾自歸,爵祿賞賜,當倍常科,舊惡宿負,一皆原滌……”

後麵的話,李德明沒看下去。

他的漢話水平不俗,雖然看得磕磕絆絆,但連猜帶蒙,大概明白,就是罵他李氏忘恩負義,然後勸說其他部族,歸順宋廷,之前的恩怨並不計較,一筆勾銷。

這倒是沒什麼,李德明暗暗欣喜,果然宋廷還是宋廷,為了展現上國威儀,用這種雲裡霧裡的話語,河西之地又有多少人能看懂?

那些看懂的,又豈會將意思原原本本地告知看不懂的人?

這份欣然,直到契丹文部分,才戛然而止。

李德明看了幾句,臉色就白了下去,等到將篇幅不長的契丹話檄文看完,臉色已是變得難看無比。

這篇檄文之所以還用契丹話翻譯了一遍,就是將深奧的語義變得直白,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門檻。

關鍵在於,由於遼國是西夏的靠山,黨項又沒有自己的文字,並且親善契丹,各個部落裡麵識得契丹話的,遠比起漢話要多,如此一來,根本毋須特定的翻譯,隻要傳閱著,各部落就能看懂。

再結合遼國之前的翻臉,這篇檄文甚至有種宋遼兩國結盟攻夏的感覺,至少在一些不明政局的黨項部落裡,肯定會這麼覺得……

李德明將契丹文字反複看了兩遍,猛地合上,咬牙切齒:“檄文是誰寫的?宋廷怎麼允許他用契丹文寫?”

侍者回答:“檄文由河東路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並州知州杜衍所寫,契丹文的翻譯,則是河東路經略安撫緣邊招討副使,麟州知州狄進所做的!特意用契丹文翻譯,傳遍各部,明顯是這位狄相公的意思!”

“狄進……狄進!《定邊十策》就是此人進獻宋廷的!出使遼國的也是此人!怪不得我兒要殺他!殺得對!殺得很對!”

李德明理解錯了兒子李元昊最初的用意,卻於最後的結果不謀而合,語氣森然地道:“這封檄文,要多久後發出?”

侍者道:“不出十日,就將傳於銀夏各族,大王現在出發,還來得及!”

“興靈初定,你讓本王去銀夏?”

李德明目光沉下,那凝如實質的眼神,好似要穿透麵具,狠狠刺入內心:“這是上師的安排?”

“自然不是!”

侍者不慌不忙地搖了搖頭:“上師傳達神諭,從不命令世人,是在下看過檄文後,覺得大王該動身了,宋人的進攻目標,顯然不在興靈,而在銀夏……銀夏若失,興靈必反!”

李德明胸口的疼痛感越來越劇烈,臉上的蒼白之色難以掩飾,但眉宇間已然恢複平靜。

對方說得沒錯,西夏有兩個核心地域,一為興靈,一為銀夏。

興州和靈州是政治中心,預定的國都所在,位於黃河之畔,荒漠之中,有七百裡瀚海阻隔,即從宋朝的邊境進攻到這裡,得穿過七百裡的沙漠,兵力難及,後勤困難,可謂易守難攻。

除興靈外,由銀、鹽、宥、洪、夏幾州合稱的銀夏地區,位於橫山北麓,向興靈提供西夏一半以上的財稅,是經濟和募兵重地,這裡對於宋人來說,沒有那麼遙遠了。

曆史上,範仲淹、夏竦等守邊臣子的對夏戰略,就是橫山攻略,即控製橫山地區,破掉西夏的東南防線,收複同在無定河畔的銀州、夏州,被黨項人視為生命的青白鹽池,也將落入宋人之手。

不過由於是李元昊帶兵進攻,有著戰術上的主動,宋廷想要反撲時,兩國已經陷入戰爭膠著,雙方你來我往,雖然自從李元昊的軍事巔峰,此後的幾代夏軍都沒有占到什麼便宜,但宋軍想要打下一塊地盤,並將之消化,也是千難萬難。

靠著一路修堡寨的蠶食戰術,啃啊啃啊,憑借幾代人的努力,好不容易把橫山啃下來了,已是徽宗朝,女真人南下了……

現在進攻的一方換成宋軍,檄文裡麵毫無掩飾,幾乎是明明白白地告訴各部,陝西將出兵,過橫山,攻銀夏,河東也將出兵,直接由黃河西岸,殺入銀夏,兩路大軍夾擊。

曆史上這麼做,也很難滅掉西夏,因為西夏已經立了國,哪怕宋軍能暫時打下銀夏地區,也很難在當地此起彼伏的番人反抗中,迎擊從興靈而來的夏軍。

而現在,西夏還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隻是黨項人整合各族凝聚成的一個政權,宋軍可以避免七百裡瀚海的地形劣勢,廣發檄文,再一舉拿下銀夏之地,興靈地區的黨項各族恐怕直接就反了,黨項四分五裂之下,淪為如吐蕃那樣的一盤散沙,再無抵抗之力。

“青羊神庇護!”

李德明深吸一口氣,再度對著羊頭行了禮節:“不知侍者可否向神遊在外的上師,轉達本王的一個請求?”

侍者頓了頓骨杖,微微笑著:“大王請講!”

李德明以平和的語氣,直言不諱的態度,說出了身為大王本不該有的卑微請求:“還望上師尋到我兒元昊,將他帶回,本王無能,難擋宋人兵鋒,我西夏的生死存亡,就落在這位世子身上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