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七零章 謀略(1 / 2)

代晉 大蘋果 3309 字 1個月前

思來想去,殷仲堪認為自己必須要破除眼下的困境才是。要想在荊州如魚得水,行事無礙,則必須要解決桓氏家族在荊州的龐大根基和勢力給自己帶來的阻礙。

簡單來說,必須解決以桓玄為首的桓氏大族在荊州影響巨大,讓自己這個荊州刺史淪為配角,必須要借助桓氏之力成事的問題。

殷仲堪有兩個選擇。其1,以雷霆手段解決桓玄等人,來個大清洗。

這個念頭隻是1閃而過,連殷仲堪自己都被這樣的想法驚出了1身汗。顯然,這麼做是行不通的。自己或許能夠不管不顧殺了桓玄,但之後的事情絕非自己能夠掌控。桓氏舊部遍布荊襄梁益之地,他們會群起而攻之,自己將會麵臨他們的全麵進攻。

就算再荊州軍中,大量的桓氏舊部將領兵士也會因此而嘩變,最終自己1定會被趕出荊州。而自己1旦離開荊州,將無存身之地。司馬道子若不落井下石,置自己於死地的話,他也不叫司馬道子了。

所以,這個想法也僅僅隻是想法而已,那是自毀之策,絕非明智之舉。

第2個選擇便是,將桓玄弄出荊州。當桓玄遠離荊州之後,1切將迎刃而解。桓玄隻要不在荊州,許多事便好辦的多,那些地方上的勢力會慢慢的改換門庭,依附自己,自己在荊州壯大才有可能。這個想法顯然要靠譜的多。

然則如何讓桓玄離開荊州?這絕非易事。趕他走不可能,他自己主動走,也是不可能的。殷仲堪深思熟慮之後,想到了1個辦法。他決定給司馬道子寫信,向他示好的同時,竭力舉薦桓玄為廣州刺史之職。

他在信上言道:“……南郡公桓玄同我說過多次,欲謀求官職,報效朝廷,求我舉薦於他。本人認為,朝廷正在用人之際,會稽王慧心明事,大晉蒸蒸日上。然地方屢生變亂的緣故,便在於地方牧守官員能力不足,治理無方。故而需要有能力的大族坐鎮地方,保境安民。南郡公年紀雖輕,但學識德望皆厚,可為大用。南郡公年紀長成,久不任職,恐生異變。下官認為,會稽王當慎重考慮此事,以令荊襄安定,令大族安心,此乃長治久安之計也。下官在荊州,也可安心牧守,不令地方生亂,不讓會稽王操心勞神之……”

這話說的再明白不過了。桓玄天天吵著要當官,朝廷不授予他官職,他心中不滿,我怕荊州要亂。你司馬道子若是不答應的話,要是桓玄鬨起來,恐怕又要讓你操心勞神。你答應了這件事,對你,對我們大家都有好處。

司馬道子接到了這份舉薦信,看了之後,哈哈大笑。他知道,自己的策略奏效了。

王緒是個人才,他為司馬道子製定的對付楊佺期殷仲堪等人的策略是逼迫分化之策。依著司馬道子的想法,是要集合京城兵馬和江州兵馬在適當的時機對殷仲堪等人發動全麵的進攻,以武力解決殷仲堪和楊佺期等人的。

但王緒竭力勸阻他這麼做,他為司馬道子細細的分析了局勢。

王緒認為,殷仲堪當初去荊州擔任刺史,完全是因為先帝的賞識。當初殷仲堪去往荊州之前的職務,隻是1名黃門侍郎罷了。他的出身也寒微,完全不具備掌控荊州的實力。在先帝駕崩之後,他更是失去了他僅有的靠山,在荊州的處境必然尷尬。

荊州乃桓氏根基所在,桓玄等人怎會甘心荊州落入殷仲堪掌控之中。之前王恭起兵,殷仲堪之所以起兵相助,其實便是想以這種行為顛覆對自己不利的局麵,扭轉自己失去靠山後的窘迫境地。若是能跟隨王恭進攻京城得手,則殷仲堪的地位和聲望將極為高隆,且有了王恭作為盟友,將力壓大族,成為新貴。

可惜的是,這件事功敗垂成。殷仲堪意誌不夠堅定,優柔寡斷,又想成功,又怕失去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所以他不敢孤注1擲。王恭受挫之後,他便立刻為了自保而選擇了同司馬道子妥協。

在同司馬道子妥協的條件中的其中1個,便是殷仲堪要司馬道子讓新皇下旨,強調自己荊州刺史的身份不變,強調自己在荊州主政的權力不變。這便是他很清楚,必須有朝廷的背書,否則他這個荊州刺史將很難做事。

桓氏和弘農楊氏是世家大族,殷仲堪所能依仗的隻有他的官職。先帝死後,殷仲堪和他們之間的關係遲早會疏遠,因為在桓氏看來,荊州之地硬生生被1個外人所掌控,那其實是眼中釘肉中刺。之前有先帝為殷仲堪撐腰,現在殷仲堪憑什麼可以掌管荊州?

王緒乃大族出身,對這些微妙的東西心知肚明。所以,在分析了這1切之後,他請求司馬道子不要操之過急,先分化他們內部,令其削弱,之後再橫掃之。否則,朝廷進攻,反而會讓他們同仇敵愾。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