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兩假相逢終有一真 兩甄相遇卻生一賈(1 / 2)

大觀園消遣日 噢乖 8302 字 5個月前

‘永樂公主’府,位於皇城西門外,牟尼院以北,傍西苑河而建,極土木之盛。

此地曾是義忠親王府,十三年前,義忠親王爵除,後來新皇就把府邸孝敬給了姑姑永樂公主,府內規格,沿襲親王府舊製,其中略有幾處宮殿,肩負皇家禮儀場合,府邸其餘分為前宅與後花園兩部分。

自王府中路起,大門是五間三起屋宇式宮門,過了兩道宮門,再過一道儀門,就是正殿豐饒殿,再往後則是正房同樂堂所在院落,轉而往東有惜福軒、貞德堂等幾處院落,往西則是藏書院水鏡齋,西南則有公主親自經營的皇家製香廠‘百香居’,專供太上皇與彌勒寺焚香熏香所用。

至於後花園,自府後罩樓有一處穿堂可進,方入園門,迎麵有一巨石作照壁之用,上書“樂子園”,論園林奢華,不弱於皇城以內‘大明宮’的宮苑。

巳時一刻,冬日暖陽照過,公主府內各殿堂霜簷雪蓋,遍地更如白玉堆砌,賈璦在女史香菱的陪同下,一路來到府內以西的水鏡齋,方一入書房,隻見公主正歪在坐塌上看書,卷起的封頁上,依稀可見乃《世說新語》,另榻邊還有兩個丫鬟剝著橘子堅果等物侍奉。

賈璦上前請了安,公主遂放下書卷起了身,“在賈家,可住得習慣?”賈璦點頭,“還好。”

因賈璦自下山一路,心裡一直有個疑惑,便來至公主耳畔,悄摸聲兒道:“咱們下山一路都是錦衣衛護送,可是我在山上聽說錦衣衛是太上皇的……”

公主笑著解釋:“誰家的孫兒,還沒祖母疼了,把心放回肚子吧,真以為能瞞天過海呢,已故太皇太後有遺命,你安分點,誰還跟個孩子計較了。”

隨後公主抬手扶著賈璦肩膀,目光落在屋內靠牆一長排的紫檀書櫥上,提醒道:“我這裡藏書有不少,你且挑些回去,裝點門麵、鑽研學問,都是極好的。”

賈璦忙轉身,隻見公主又來到書櫥前的桌案旁,硯著墨,說道:“喜歡什麼書,你就列在單子上,待會兒我派人一並給你送過去。”

賈璦來到公主身旁,拿了紙筆,當即列出《資治通鑒》《晉書》《三國誌》《韓非子》《唐宋八大家文集》等幾十種書房常備書籍。思及前世從醫所學,又列出《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太平聖惠方》《食療本草》《傷寒雜病論》等幾十種典籍。

公主一看書單,凡是涉及醫術的,都令她頗為訝異,遂笑說:“四書五經,也該有罷?”

賈璦一臉不情願地添置上《四書五經》大類,又補了《子不語》《聊齋誌異》《酉陽雜俎》《唐伯虎文集》等閒書。

公主一看,卻是搖頭,“後麵這四本,除了《酉陽雜俎》《唐伯虎文集》,其餘的我都沒聽說過,是最近哪位才子新出的著作嗎?”

賈璦意識到自己對這個世界有誤判,連忙用毛筆將其餘兩個書名塗抹掉。

賈璦又問,“本朝史書,可有著作拜讀?”

公主搖頭,“本朝史書,隻能讀到太祖太宗兩朝《實錄》,需要去翰林院案牘庫托關係借閱。”

之後賈璦又問前朝史書,公主說翰林院正在修訂,於是最後隻能先再添置《會典》,打算先熟悉一番本朝典章製度。

公主擬罷書單,傳喚來侍讀女官,吩咐了一番,女史得了書單,自去忙碌。隨後家令水雲瓶匆匆進入書房稟告:“殿下,宗人府的人到了,我已讓人在同樂堂候著。”

賈璦忙問:“何事?”公主笑道:“給你入戶籍。怎麼?難不成想做個黑戶?我們又不能總是幫你擋住盤查,下了山以後出入各種地方,都是要有身份憑證的。如果以後要給你在朝廷安排差事,官府也要查驗戶籍。黑戶在京城可是寸步難行。除非你禁足在府內,那這京城你豈不白來了?”

賈璦也是想要自由身的,於是不再多言。

在賈府,免不了也要被族長賈珍錄入族譜和戶籍,然而賈家幾年後可能就要大廈崩塌,倒還真不如進宗室戶籍安全。

於是公主帶著賈璦,去了東邊的同樂堂。隻見一位身著公服的老者,正坐在客位上,手裡拿著兩份玉牒,見公主領著賈璦攜眾女史駕臨,忙起身施禮。

公主抬手輕拍賈璦後腦勺,“宗伯,給我兒入玉牒、排昭穆。”

大宗正詢問具體緣由,公主推說是堂侄,原係當朝老皇叔忠孝王私生子,具體可去忠孝王府查證,大宗正信了幾分,遂做了備案,隨後詢問姓名、生辰八字。

公主把玉牒借來,細細給賈璦翻看,兩份玉牒,都是帝係玉牒,一份以太上皇為主,另一份以新皇為主。

從太上皇算,永樂公主是太皇嫡母嫡長女,從新皇算,老太妃列於帝母一格,是為生母,而永樂公主又列於老太妃旁,是為養母。玉牒是皇家親疏遠近最隱秘的憑證。前太宗一朝,有勳臣私藏玉牒,將其視為太宗得位不正之佐證,以此要挾太宗,慘遭滅門,足以可見玉牒記錄之筆法微妙。

公主翻看玉牒,賈璦在一旁湊近閱覽,隻見其上皇室子弟均姓甄,到了賈璦這一輩,也是‘玉’字輩。

隻等翻到帝母那頁,遂看到帝姑母‘甄如意’三字,重中之重的帝生母名諱,卻是以黃綢掩蓋,其上分明寫著賈氏,見賈璦神色驚疑,公主就把黃綢挑開,其上分明又寫著甄氏。

賈璦再也忍不住好奇,於是問:“我朝遵循唐宋古製,同姓不通婚,為何帝母與皇家同姓?”

大宗正笑著解釋:“雖有此祖製,但同姓不同源者何其多,若合乎禮法,自可有轉圜餘地。我甄氏皇族,乃前漢太保甄邯後代,祖籍中山無極,上追祖先,可至皋陶次子仲甄。而金陵體仁院甄家,上追源流,乃北魏鮮卑姓‘鬱都甄’改漢姓附會而來。既然祖先傳承有異,同姓也就無需避婚,隻需令女方改親戚姓即可,譬如,金陵賈家與甄家祖上有聯姻,則可把甄家女兒改成賈姓,也就合乎禮法了。”

賈璦聽聞此中緣故,一番胡思亂想,更覺奇妙。

有道是:假作真時真亦假。又說:兩假相逢,終有一真。

而這兩甄相遇,生出一賈。

果有天意,那真真是精妙絕倫,令人惶恐。

之後甄如意拿了狼毫小筆,沾了紅,在自己名下添置一行字,乃是:帝姑未有婚配,其胞兄忠孝王有子‘甄璦’過繼之。

又給這‘甄璦’胡亂編造了生辰八字。

賈璦入了宗室玉牒,宗正就客氣兩句,匆匆告退,轉而去尋忠孝王考證端的,左不過是再上一次玉蝶,忠孝王那邊借口就更多了,隻要皇帝陛下默許,自有的是轉圜。

卻說晌午賈璦在貞德堂用完老太妃賜來的禦膳。永樂公主便拿出賬本,放在賈璦跟前,說道:“我的兒,你可知曉這次為接你下山,我花了多少銀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