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民沒有多少自信,《大宋提刑官》的深度都沒有《我的兄弟姐妹》足,想要看著它在國內混出名堂,那得需要多大的運氣?
很顯然,劉紅民小瞧了國際知名作家這個名頭。
正說著話,三五個學生進入書店,看到《京城文藝》上那六個大字,立即被吸引了過去。
“國際知名作家劉紅民?沒聽過啊!”
“有點耳熟,看看他寫的什麼作品……《大宋提刑官》?根據宋代真實人物宋慈所寫,宋慈所著的《洗冤錄集》,是我國第一本法醫學著作……”
“宋朝的時候就有法醫了嗎?”
“誰知道呢!不過這本小說好像挺有意思,是破案的。”
“那買一本,咱們六輪看?”
“買一本!”
這幾個明顯是學生,看樣子不是京大的,不然不會不知道劉紅民。
查劍英捅了捅劉紅民,“你看,群眾還是挺買賬的嘛!”
劉紅民赧然,“不就是一個唬人的名頭嘛!也沒啥了不起的。”
查劍英:“你管它唬不唬人,群眾喜歡就行。”
劉紅民頗為感慨,這時代的人們還真是純樸啊!
真好糊弄!
不一會兒功夫,《京城文藝》就賣出去了七八本,和其他雜誌比起來,銷售速度快了不少。
這樣的情況發生在京城各地,國際知名作家這個名頭,在這個年代的確唬人。
很多人都是衝著這個名頭買的《京城文藝》,想要看看所謂的國際知名作家寫的小說到底怎麼樣。
等他們讀了之後,才發現這部小說和時下流行的完全不一樣。隨著宋慈破獲了一個又一個案件,讀者也跟著有一種暢快的感覺。
很多人都冒出了這樣的想法:原來還能這樣破案。
有不少看過少包的讀者,拿兩部小說進行了對比。發現少包雖然寫的暢快,卻失了很多內涵。
《大宋提刑官》則不一樣,內涵豐富了很多,文學性大大提升。雖然損失了娛樂性,確實一本難得的好書。
在書中宋慈和刁光鬥兩人之間的較量,讓很多人都大叫精彩。原來在破案上,也能有如此精彩的對決。
像刁光鬥這樣的壞人,危害實在太大了。
沒幾天,《人名日報》發表了評論員文章,《當官學宋慈,莫做刁光鬥》。
文章中頌揚了宋慈遵守法律,公正辦案。批評了刁光鬥有才無德,不為民請命,製造冤假錯案。
此評論員文章一出,立即引起了各部門單位的重視。很多人都買了《京城文藝》讀了起來,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如此一來,《京城文藝》的銷量暴漲,發行一個月賣出了七十多萬份。
《大宋提刑官》也成為了熱門小說,報紙上出現了大量的評論文章。不過,發表文章的大多是各部門單位,沒有職務的作家學者倒是反響平平。
很多人都說,《大宋提刑官》是被《人名日報》抬出來的暢銷小說。和當時其他暢銷小說比起來,文學性要差了很多。
但是不可否認,在80年3月至5月,《大宋提刑官》成為了現象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