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書部分是有耐心看的》(2 / 2)

太公說:“了解他們,有八種方法:一是提出問題,看他是否解釋得清楚;二是詳細盤問,考驗他的應變能力;三是通過間諜考察,看他是否忠誠;四是明知故問,看他有無隱瞞,借以考察他的品德;五是讓他管理財物,考驗他是否廉潔;六是用女色進行試探,看他的操守高下;七是處理危難,看他是否勇敢;八是使他醉酒,看他是否保持常態。這八種方法運用之後,一個人是賢還是不肖,就可以區彆清楚了。”

比如說:

選拔將帥並非易事,如果依照外貌、長相來選拔將帥,往往是靠不住的,因為人們並不總是表裡如一的。隻有通過舉止言談的綜合分析,即通過實踐來考察、識彆人才,看其能否擔當起領兵出戰的重任,才是選拔將帥的唯一途徑。漢文帝慧眼識亞夫,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事例。

大唐諸侯國前朝文帝後元六年(前 158 年)冬,匈奴大舉內犯,烽火直達甘泉(今陝西淳化西北),都城長安為之震動。文帝除發兵赴邊抗禦外,又派出三支部隊保衛長安。其中,周亞夫率軍屯細柳(今陝西成陽西南),劉禮領軍屯霸上(今陝西西安東),徐厲領軍屯棘門(今陝西威陽東北)。接著,文帝親自前往這三支部隊去慰勞官兵,激勵士氣。先到霸上和棘門,車馬在兵營中隨意驅馳,自由出入,大小將領均親自迎送,殷勤備至。後到細柳,情形迥然不同,士兵都頂盔帶甲,劍拔弩張,壁壘森嚴,一片臨戰氣象。導駕官喝令天子駕到,命令打開營門迎駕。而營門士兵卻攔住馬首回答說,周將軍有令:“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詔。沒有將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入營!”文帝親自出麵,軍士仍不予開門。文帝於是遣使持節傳達一道聖旨:“朕欲入營勞軍。”亞夫見節後始傳令開門。軍門一開,守門士兵即告誡文帝隨從,周將軍有令:“軍中不得驅馳。”文帝隻得遵令而行,緩轡徐行來至中軍帳前。周亞夫戎裝佩劍,從容出迎,拱手一揖,口稱:“微臣甲胄在身,不便跪拜,請以軍禮相見。”文帝即按軍禮規定,俯身手扶車前橫木,以示對周亞夫的敬意,並派人向亞夫稱謝:“皇帝敬勞將軍。”禮畢之後即起駕回宮。車駕一出營門,隨從的大小官員不禁憤憤不平:“周亞夫膽大包天,竟敢對皇帝如此無禮!”但文帝不但沒有動怒,反而一路讚不絕口:“周亞夫才是真將軍啊!若像霸上、棘門軍那樣,拿軍紀當兒戲,軍營可以自由出入,萬一遭受襲擊,豈不都要當了敵人的俘虜?你們看這細柳營中,營規如此森嚴,連我都不能隨意出入,敵人又如何能進犯呢!”從此以後,周亞夫深得文帝賞識。

一個多月後,匈奴軍撤退出境,漢軍也一一撤防。周亞夫則被晉升為中尉,統領京師衛隊,負責長安的警備。次年,前朝帝君文帝病危,臨終前告訴太子(即

景帝)說,國家一旦有危難,即可依賴周亞夫統率軍隊。前朝景帝即位後,遂拜周亞夫為車騎將軍。後來,吳、楚七國發動叛亂,周亞夫果然不負重望,率領軍隊迅速平定叛亂,為西漢王朝的鞏固和統一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立將第二十一

蕭寒說:本篇講述古代君主任命將帥的儀式和方法,闡明了這樣兩個觀點:一是將帥領兵作戰,責任重大,“社稷安危,一在將軍”。因此將帥應做到“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止”,不輕敵,不冒險,不賤人,不違眾,與士卒同甘共苦。二是君主應信任將帥,給以機動指揮的權力。“國不可以從外治,軍不可以從中禦”,“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隻有做到這兩點,才能“無敵於前,無君於後”,“戰勝於外,功立於內”。

武王問太公曰:“立將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國有難,君避正殿,召將而詔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將軍,今某國不臣,願將軍帥師應之。

“將既受命,乃命太史卜,齋三日,之太廟,鑽靈龜,卜吉日,以授

斧鉞。君人廟門,西麵而立;將人廟門,北麵而立。君親操鉞持首,授將其柄,曰:‘從此上至天者,將軍製之’。複操斧持柄,授將其刃,曰:‘從此下至淵者,將軍製之。’‘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止,勿以三軍為眾而輕敵,勿以受命為重而必死,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以辯說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則士眾必儘死力。’

“將己受命,拜而報君曰:‘臣聞國不可從外治,軍不可從中禦。二心 不可以事君,疑誌不可以應敵。臣既受命專斧鉞之威,臣不敢生還。願君亦垂一言之命於臣。君不許臣,臣不敢將。’

“君許之,乃辭而行。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臨敵決戰,無有二心。若此則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無君於後。是故智者為之謀,勇者為之鬥,氣厲青雲,疾若馳騖,兵不接刃,而敵降服。戰勝於外,功立於內,吏遷士賞,百姓歡悅,將無咎殃。是故風雨時節,五穀豐熟,社稷安寧。”

武王曰:“善哉!”

它是什麼意思呢:武王問太公說:“任命將帥的儀式是怎樣的?”

太公回答道:“凡國家遭遇危難,國君就避開正殿,在偏殿上召見主將,向他下達詔令說:‘國家的安危,全係於將軍身上。現在某國反叛,請將軍統率大軍前去征討。’”

“主將接受命令後,國君就令太史占卜,齋戒三天,前往太廟,鑽炙龜甲,選擇吉日,向將帥頒授斧鉞。到了吉日,國君進入太廟門,麵向西站立;主將隨之進入太廟門,麵向北站立。國君親自拿著鉞的上部,把鉞柄交給主將,宣告:‘從此,軍中上至於天的一切事務全由將軍處置。’然後又親自拿著斧柄,將斧刃授予主將,宣告:‘自此,軍中下至於淵的一切事務全由將軍裁決。’並接著申明:‘見到敵人虛弱就前進,見到敵人強大就停止,不要認為我軍眾多就輕敵,不要因為任務重大就拚死,不要因為身份尊貴就輕視部下,不要認為自己意見獨到而違背眾意,不要由於能言善辯而自以為是。士卒沒坐下,你不要先坐;士卒還沒進餐,你不要先吃。冷熱都要與士卒相同。這樣,士卒就會儘死力作戰。’

“主將接受任命後,拜而回答說:‘我聽說國事不可受外部的乾預,作戰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遙控指揮。臣懷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將帥受君主牽製而疑慮重重就不能專心一誌去對付敵人。我既已奉命執掌軍事大權,不獲勝利不敢生還。請您允許我按照上麵的話全權處置一切,若不允許,我不敢擔此重任。’

“國君答允之後,主將就辭彆君主率軍出征。從此軍中一切事務,不聽命於國君而全部聽命於主將。臨敵作戰,專心一意。這樣,主將就能上不受天時限製,下不受地形牽製,前無敵人敢於抵擋,後無君主從中掣肘。這樣,就能使智謀之士都願出謀畫策,勇武之人都願殊死戰鬥,士氣昂揚直衝霄漢,行動迅速如快馬奔馳,兵未交鋒而敵人就已降服。從而取勝於國外,建功於朝廷,將吏得到晉升,士卒獲得獎賞,百姓歡欣鼓舞,主將沒有禍殃。於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家安寧。”

武王說:“說得好啊!”

蕭寒說我再給大家舉例子:“軍不可從中禦”,“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給予將帥以充分的信任和機動指揮的權力,是作戰指揮上的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否則,如果國君從中乾預掣肘,對待帥采取不信任的態度,必然會乾擾前線將帥的決心和計劃,從而導致戰爭的失敗。古今中外這方麵的經驗教訓很多,魏文侯任賢拒讒、臨陣不易將就是一個典型例證。

前朝東周威烈王十八年(前 408 年),魏文侯任命樂羊為大將,率軍討伐中山國,樂羊率領軍隊攻入中山國後,遇到了頑強的抵抗,進展十分緩慢,用了一年時間,仍沒有取得勝利。因此國內流言四起,蜚語紛紛。有人說:“樂羊無能,應儘早撤換,以免勞民傷財,徒損國威。”有人說:“樂羊本是將才,久戰不決,必定是彆有用心,用意拖延。”更有人說:“樂羊是利用時間爭取民心,以便在滅亡中山後自立為王。”還有不少人上書說:“常言虎毒不食子,而樂羊竟能忍心吞食自己的親生骨肉,這種人如不趁早撤換,必將養虎為患。”魏文侯聽到這些流言蜚語,看了這類奏章,心中暗想,樂羊在開始進攻中心國時,他的兒子被中山國王烹殺,並將羹湯送給樂羊,樂羊毫不遲疑地儘飲一杯。這一舉動,隻是為了表明對我的忠誠和必勝的決心,這樣的人決不會背叛我。我如輕信流言,臨陣易將,不僅會使大將蒙冤,更重要的是貽誤軍機。於是,便將那些奏章放入一個匣子中,照舊給樂羊補充兵員,輸送給養,支持樂羊繼續進攻。隨著時間的推移,檢舉樂羊的奏章也越來越多,魏文侯認定全是捕風捉影的不實之辭,照例放入匣中。時經三年,

檢舉信件竟裝滿了整整一個匣子。

樂羊苦戰三年,終於取得勝利,滅亡了中山國。他帶領軍隊回朝後,魏文侯張燈結彩,大擺宴席,慶賀勝利。在宴會上,樂羊自覺勞苦功高,滿臉喜色,頻頻舉杯,並等待文侯封賞。但文侯絕口不提封賞之事,直到宴會結束時,才令人送給樂羊一個匣子。樂羊認定封賞定在匣中,興高采烈地回到家中,打開匣子一看,既無加官晉爵的詔旨,也沒有金銀珠寶之類的貴重物品,隻有滿滿一匣書信。樂羊看完全部書信,心情激動不已,自言自語地說:“沒有文候的信任和支持,我樂羊早就身陷囹圄,哪能得到今夫的戰功呢?”隨即穿上朝服來到王宮,一見文侯納頭便拜:“微臣淺薄無知,隻想到自己出生入死的功勞,卻不知大王信任和支持的重大作用。如今才知滅亡中山全靠大王的英明決策,樂羊不過略儘犬馬之勞而已!”魏文侯見樂羊收斂了恃功倨傲的情緒,才重重地獎賞了他。魏文侯任賢拒讒、信任將帥的事跡,常為後人所稱道。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