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帝君周赧王三十一年(前 284 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率燕、秦、楚、韓、趙、魏六國聯軍攻齊。齊軍在濟西(今山東高唐、聊城一帶)遭到慘敗,燕軍攻入齊國國都,齊湣王被殺,齊國七十餘城悉數淪陷,僅存莒和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齊國危在旦夕。
即墨是齊國較大的城邑,地處富庶的膠東,靠山近海,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有堅固的城池和足夠的人力。即墨被圍不久,守將戰死,軍民共推田單為將。田單為挽救危局,將自己的家兵和收容的殘兵七千餘人,加以整頓擴充。並親自帶頭構築城防工事,加固城牆,浚深壕池,加強防務。他和軍民同苦共苦,“坐則織蕢(編織草器),立則仗鍤(執鍬勞作)”,親自巡視城防;將族人、妻妾編入軍營參加守城,儘散家裡儲存的糧食給士卒。由於田單以身作則,使即墨軍民群情振奮,鬥誌昂揚,決心為保衛家園而奮戰到底。田單在穩定內部的同時,為除掉最難對付的對手樂毅,派人入燕進行離間,宣稱樂毅緩攻即墨,實際上是為了在齊國稱王。如果燕另派主將,即墨指日可下。燕王本怨樂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計,派騎劫取代樂毅為將。
騎劫到任後,即一反樂毅的做法,改圍困為強攻,但依舊沒有奏效。田單為進一步激勵士氣,誘使燕軍行暴,便散布說,齊人最怕割鼻子、挖祖墳。騎劫中計,將捉到的俘虜鼻子全部割掉,並挖掘齊人墳墓。即墨軍民看到燕軍的暴行,個個恨之入骨,憤怒異常,紛紛要求同燕軍決一死戰。與此同時,田單積極進行反攻的準備工作。他先命精壯甲士全部隱伏起來,以老弱、婦女登城守護,使燕軍誤以為齊軍少壯已傷亡殆儘。然後派人向燕軍詐降,燕軍信以為真,一心坐待受降,不加任何戒備。
田單覺得反攻時機已經成熟,便搜集了千餘頭牛,在牛角紮上鋒利的尖刀,牛尾
上滲透油脂的毛草,並在城腳挖好幾十個洞。一天夜間,點燃牛尾的毛草,驅趕一千多頭火牛從城洞中向燕營猛衝狂奔,五千名勇士隨之殺出,全城軍民擂鼓呐喊以壯聲勢。燕軍將士從夢中驚醒,倉惶失措,四處逃命,騎劫在混亂中被殺。田單乘勝追擊,很快將燕軍逐出國境,儘複失地七十餘城,取得了徹底勝利。
陰符第二十四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三軍卒有緩急,或利或害。吾將以近通遠,從中應外,以給三軍之用,為之奈何?”
太公曰:“主與將有陰符,凡八等:有大勝克敵之符,長一尺;破軍擒將之符,長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長八寸;卻敵報遠之符,長七寸;警眾堅守之符,長六寸;請糧益兵之符,長五寸;敗軍亡將之符。長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長三寸。諸奉使行符,稽留者,若符事泄,聞者告者皆誅之。八符者,主將秘聞,所以陰通言語,不泄中外相知之術。敵雖聖智,莫之能識。”
武王曰:“善哉!”
它的意思呢:
武王問太公說:“率領軍隊深入到敵國境內,全軍突然遭遇緊急情況,或者對我有利,或者對我有害,我想從近處通知遠方,從國內策應國外,以適應三軍的需要,應當怎麼辦?”
太公答道:“君主授予主將秘密的兵符,一共分為八種:有我軍大獲全勝、全殲敵軍的陰符,長度為一尺;有擊破敵軍,擒獲敵將的陰符,長度為九寸;有迫使敵軍投降,占領敵人城邑的陰符,長度為八寸;有擊退敵人,通報戰況的陰符,長度為七寸;有激勵軍民堅強守禦的陰符,長度為六寸;有請求補給糧草、增加兵力的陰符,長度為五寸;有報告軍隊失敗,將領陣亡的陰符,長度為四寸;有報告戰鬥失利,士卒傷亡的陰符,長度為三寸。凡是奉命傳遞陰符的,如果延誤時限、泄露機密,聽到的和隨便傳告機密的,都一律處死。這八種陰符,由君主和將帥秘密掌握,是一種用來暗中傳遞消息,而不泄露朝廷和戰場機密的通訊手段。這樣,即使敵人有十分高深的智慧,也無法識破它的奧秘。”
武王說:“高明啊!”
蕭寒說:
陰符是古代秘密通信的一種方法。本篇首先闡明了陰符的作用:“引兵深入諸侯之地,三軍卒有緩急,或利或害,吾將以近通遠,從中應外,以給三軍之用。”接著詳細說明八種陰符的不同形製和內容。最後強調在使用陰符時應注意的事項:“諸奉使行符,稽留者,若符事泄,聞者、告者皆誅之。”
下麵我舉例:
陰符是我國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動軍隊所用的憑證,也是古代兵權的象征。一符從中剖為兩半,有關雙方各執一半,使用時兩半互相扣合,表示驗證可信。兵符的使用盛行於戰國及秦、漢時期。因其常用銅鑄成伏虎形,故稱之為“虎符”。戰國時期,凡率兵出征的統帥,或帶兵駐紮地方和屯守邊疆的將領,都由國君任命。在任命時,把虎符的左半交給將領,右半留於君主。平時將領隻負責帶兵,用兵時必須有國君的右半個虎符與將軍所掌握的左半個虎符扣合完整才能生效。如果沒有右半個虎符相合,任何人都不得擅自調發軍隊。曆史上廣為流傳的“竊符救趙”的故事,就是這樣的一個例證。
前朝有名的長平乏戰中,趙國大敗,前朝秦上將軍白起欲乘勝直搗趙都邯鄲,趙孝成王許割六城與秦議和。但後來采納虞卿的建議,決定違約不割讓六城給秦國。同時,結好齊、楚、魏,拉攏燕、韓兩國,建立抗秦的合縱聯盟,並厲兵秣馬,重整軍備,發展生產,使趙國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得到恢複。秦昭王得知趙國不如約割讓六城,不顧白起關於趙己國內實、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勸阻,於周赧王五十六年(前 259 年)九月,命王陵為將,從上黨(今山西長治東南)進攻邯鄲。
麵對強秦的進攻,趙國上下同仇敵愾,誓死抵抗,秦軍久攻不克,於次年改派王代王陵為將,繼續圍困邯鄲。為了鼓勵士氣,趙國丞相平原君帶頭散發家財作為軍費,編妻妾入行伍,鼓勵軍民共赴國難,並選精兵三千不斷出擊,疲憊秦軍。同時接連遣使赴魏、楚求援。楚王發兵相救,魏國也派晉鄙率兵十萬救趙。秦王聞訊,即派使者威脅魏王:秦軍攻下趙國隻在旦夕之間,諸侯中誰膽敢出兵相救,將成為秦軍的下一個攻擊日標。魏王害怕秦軍報複,命晉鄙屯軍於鄴(今河北臨漳西南),逗留不進,以觀望事態發展。平原君見魏軍不至,不斷催促魏公子信陵君無忌設法救趙。信陵君是平原君的好友,也是他的姐夫。無忌百般勸說魏王進兵無效,便用門下食客侯生之計,求助於魏王愛妾如姬,從魏王寢室竊得虎符,趕赴鄴地,殺死晉鄙,奪取兵權,接管了軍隊。然後挑選了八萬精兵,向邯鄲進軍。
次年十二月,秦王也增兵遣將,加緊圍攻邯鄲。此時,魏、楚兩國援軍趕到。秦軍久頓堅城,師老兵疲,受趙、魏、楚軍內外夾擊,大敗,秦將鄭安平率二萬人降趙,被圍困一年多的邯鄲城得以解圍,趙、魏兩國乘勝奪回了部分失地,秦軍被迫退回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