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十二節》(2 / 2)

夫將,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見而視者,明也。故知神明之道者,野無衡敵,對無立國。”

武王曰:“善哉!”

蕭寒解釋道:武王問太公說:“進攻作戰的原則是什麼?”

太公答道:“作戰的態勢要根據敵人的行動而決定,戰術的變化產生於敵我雙方的臨陣對壘,奇正的運用來源於將帥無窮的智慧和思考。所以,最重要的機密不能泄露,用兵的謀略不可言傳,況且機密極為重要隻能藏於心中而不能表現為論論,軍隊的部署和運用隻能隱秘而不可暴露於敵。倏然而去,忽然而來,獨斷專行而不受製於人,這就是用兵的原則。敵人聽說我軍興兵,就會商議應對之策;敵人發現我軍行動,就會設計對我算計圖謀;敵人了解我軍企圖,我軍就會陷入困境;敵人摸清我軍規律,我軍就會遭遇危險。所以善於用兵的,取勝於軍隊動用之前;善於消除禍患的,能夠消除禍患於未然;善於打勝仗的,能夠取勝於無形之中。最高明的作戰是不戰而使敵人屈服。因此,經過白刃相交殊死拚搏而取勝的,不是良將;在失敗之後再來設置守備的,不是智士;智慧與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稱為國師;技藝與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稱為國工。用兵最重要的莫過於所攻必克,作戰最重要的莫過於保守機密,行動最重要的莫過於出其不意,計謀最重要的莫過於神妙難測。凡是未戰而先勝的,都是先示弱於敵,然後進行決戰。這樣便可事半而功倍。

聖人觀察天地的變化,反複探求其運行的規律,根據日月的運行,季節的變化,晝夜的長短,推斷出事物變化的普遍規律。萬物的生死,取決於天地的變化。所以說,沒有弄清戰爭的形勢就貿然作戰,雖然軍隊眾多,也必定失敗。

善於指揮作戰的人,按兵待機不被假象所乾擾,看到有勝利把握就進攻,沒有獲勝的可能就停止。所以說,不要恐懼,不要猶豫。用兵的害處,最大的是猶豫;軍隊的災難,最大的是狐疑。善於打仗的人,看到有利的情況決不放過,遇到有利的戰機決不遲疑。否則,失掉有利條件放過有利戰機,自己反而會遭受禍殃。所以,明智的指揮者抓住戰機就不放過,機智的指揮者一經決定就絕不遲疑。所以投入戰鬥才能象迅雷使人不及掩耳,象閃電使人不及閉目,前進有如驚馬奔馳,作戰有如狂風迅猛。阻擋它的就被擊破,靠近它的都被消滅,這樣的軍隊誰還能抵抗呢?

將帥用兵,能不動聲色而胸有成竹的叫做神,情況未明而洞察端倪的叫做明。所以,掌握了神明的道理,作戰就沒有勢均力敵的對手,天下就沒有敢於作對的敵國。”

武王說:“您說得好啊!”

奇兵第二十七

本篇闡明了戰爭的勝敗,都是由“神勢”決定的。“神勢”,意為神妙莫測的有利態勢。接著列舉了通過示形用奇製造神勢的二十六種方法。並指出,如果“不知戰攻之策,不可以語敵;不能分移,不可以語奇;不通治亂,不可以語變。”最後論述了將帥應具備仁、勇、智、明、精微、常戒、強力七種素質。強調“得賢將者、兵強國昌”,否則,“兵弱國亡”。

武王問太公曰:“凡用兵之道,大要何如?”

太公曰:“古之善戰者,非能戰於天上,非能戰於地下,其成與敗,皆由神勢。得之者昌,失之者亡。夫兩陳之間,出甲陳兵,縱卒亂行者,所以為變也;深草蓊翳者,所以逃遁也;溪穀險阻者,所以止車禦騎也;隘塞山林者,所以少擊眾也;坳澤窈冥者,所以匿其形也;清明無隱者,所以戰勇力也;疾如流矢如發機者,所以破精微也;詭伏設奇,遠張誑誘者,所以破軍擒將也;四分五裂者,所以擊圓破方也;因其驚駭者,所以一擊十也;因其勞倦暮舍者,所以十擊百也;奇伎者,所以越深水,渡江河也;強弩長兵者,所以逾水戰也;長關遠候,暴疾謬遁者,所以降城服邑也;鼓行喧囂者,所以行奇謀也;大風甚雨者,所以搏前擒後也;偽稱敵使者,所以絕糧道也;謬號令與敵同服者,所以備走北也;戰必以義者,所以勵眾勝敵也;尊爵重賞者,所以勸用命也;嚴刑重罰者,所以進罷怠也;一喜一怒,—與一奪,一文一武,一徐一疾者,所以調和三軍,製一臣下也;處高敞者,所以警守也;保阻險者,所以為固也;山林茂穢者,所以默往來也;深溝高壘,糧多者,所以持久也。

故曰,不知戰攻之策,不可以語敵;不能分移,不可以語奇;不通治亂,不可以語變。故曰,將不仁,則三軍不親;將不勇,則三軍不銳;將不智,則三軍大疑;將不明,則三軍大傾;將不精微,則三軍失其機;將不常戒,則三軍失其備;將不強力,則三軍失其職。故將者,人之司命,三軍與之俱治,與之俱亂。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

武王曰:“善哉!”

武王問太公說:“用兵的法則,其要領是什麼?”

太公答道:“古代善於用兵的人,並不是能戰於天上,也不是能戰於地下,其成功與失敗,全在於能否造成神妙莫測的態勢。能造成這種態勢的就勝利,不能造成這種態勢的就失敗。當兩軍對陣交鋒時,卸下鎧甲,放下武器,放縱士兵,行列混亂,目的是為了變詐以引誘敵人;占領草木茂盛地區,目的是為了便於隱蔽撤退;占領溪穀險阻地形,目的是為了以少擊眾;占領低穀、水澤等低濕幽暗地區,目的是為了阻止敵人成車和騎兵行動;占領險隘關塞山林地形,目的是為了隱蔽軍隊行動;占領平坦開闊地區,目的是為了同敵人比勇鬥力;行動快如飛箭,猛如發機,目的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破敵人的深謀妙計;巧妙設伏,布置奇兵。虛張聲勢,誘騙敵人,目的是為了擊破敵軍,擒獲敵將;四麵出擊,多方進攻,目的是為了打破敵人的圓陣和方陣;乘敵人驚慌失措之機發起進攻,目的是為了達到以一擊十;乘敵人疲勞不堪、夜晚宿營之機實施突襲,目的是為了達到以十擊百;利用奇妙的技術架橋造船,目的是為了越過深水,渡過大河;使用強督和長兵器,目的是為了便於越水作戰;在邊遠地區設置關卡,派出偵察人員,快速行動,不拘常法,目的是為了降服敵人城池占領敵人土地;故意大聲鼓噪暄囂前進,目的是為了擾亂敵人耳目施行奇計妙策;冒著大風暴雨天氣展開行動,目的是為了攻前襲後多方進擊;冒稱敵人使者潛入敵後,目的是為了切斷敵人糧道;詐用敵人號令,穿著敵軍服裝,目的是為了便於準備撤退;作戰中對官兵曉以大義,目的是為了激勵士氣戰勝敵人;加封官爵,加重獎賞,目的是為了勸勉官兵奮勇效命;實行嚴刑重罰,目的是為了促使疲憊的官兵堅持戰鬥;有喜有怒,有賞有罰,有禮有威,有慢有快,目的是為了協調全軍意誌,統一部屬行動;占領高大而又視野開闊的地形,目的是為了利於警戒和守備;保守險隘要地,日的是為了穩固自己的防禦;占領山深林密的地形,目的是為了隱蔽軍隊的行動;深挖壕溝,高築壁壘,多儲糧秣,目的是為了持久作戰。

所以說,不懂得攻戰的策略,就談不上對敵作戰;不會機動使用兵力,就談不上出奇製勝;不通曉軍隊治亂的關係,就談不上隨機應變。所以說,將帥不仁慈,軍隊就不會擁護;將帥不勇敢,軍隊就沒有戰鬥力:將帥不機智,軍隊就會產生疑懼;將帥不精明,軍隊就會遭到慘敗;將帥考慮問題不審詳,軍隊就會失掉戰機;將帥缺乏警惕,軍隊就會疏於戒備;將帥領導不堅強有力,軍隊就會玩忽職守。所以,將帥是軍隊的主宰,將帥嚴整軍隊就同他一起嚴整,將帥無能軍隊就同他一道混亂。得到了賢明精乾的將帥,就會國家昌盛軍隊強大;得不到賢明精乾的將帥,就會國家衰弱軍隊覆亡。”

武王說:“您說得好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