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破趙(1 / 2)

重生與史記 小罐 3687 字 3個月前

公元前225年,為完成秦滅六國的統一大業,秦王嬴政決定發起滅楚之戰。

在戰爭的謀劃上,老將王翦立主攻楚需60萬兵力,未獲采納。秦王任命李信為大將,率20萬大軍攻打楚國。

李信誤判戰爭形勢,輕率推進,正中楚將項燕的誘敵深入之計。項燕率領主力追擊孤軍深入的秦軍,李信慘敗而歸。

秦國軍隊戰場失利後,秦王嬴政決定重新啟用老將王翦,他親自到王翦的家鄉頻陽,請歸隱回鄉的王翦出山,繼續攻打楚國。

王翦要求秦王給他60萬人的部隊,秦王應允。公元前224年,王翦受命率領六十萬秦軍兵臨楚境,但駐而不攻,楚軍多次挑戰均不應戰,楚軍疲而東撤時,王翦舉全軍主力殲擊楚軍,攻破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俘楚王負芻,楚亡。

秦滅楚之戰,是中國曆史上疲敵製勝的典型戰例。王翦改變李信輕敵冒進的錯誤,采取避其銳氣,敵疲我打的作戰方針,取得秦滅六國戰爭的關鍵勝利,為秦始皇滅掉六國,最後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戰爭背景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的統一戰爭進入到了最後階段。

在此之前,秦在五年之內先後滅掉了韓、趙、燕、魏四大戰國,俘虜了三位國王,燕國的國君喜逃亡遼東,山東六國,隻剩下了齊國和楚國。

秦將王賁進攻楚國,攻陷十多座城池。齊國和楚國相比較,楚國要強大的多,攻打楚國的難度也更大。

楚國的麵積大於其餘山東五國,最大轄區麵積涵蓋現在的湖北、湖南、浙江、上海、江蘇、江西、重慶、貴州、山東、廣東部分地區,在與秦國的小規模戰爭中多次取勝,在幾次列國合縱抗秦的謀劃中起著領導者作用。

齊國在戰國後期奉行的是被動偏安的政策。秦國選擇了先難後易的戰爭策略,先攻打楚國,再滅齊國,這樣避免了先滅齊國,遭到強大的楚國牽製的被動局麵,反而可以在滅掉楚國之後,剩下齊國就會不戰而降。

戰前準備秦國相繼滅掉韓國、趙國、燕國和魏國之後,在地緣上沒有後顧之憂;綜合國力強盛;組織體係、兵源素質、武器準備具備優勢。

楚國自西周便開始對外擴張,疆域廣大,與此同時國力也受到封建製模式的禁錮。

經濟上,國家稅收依賴王族土地,氏族封地幾乎不承擔稅負;軍事上,各個氏族都擁有各自的私兵,導致氏族征戰不斷,但對外作戰時,國君無法有效調動兵力;政治上,大氏族幾乎壟斷了楚國所有的政治資本,布衣子弟基本沒有擠進官場的可能,國家缺乏吸納人才的渠道,人才凋敝。

擇將在伐楚之前,秦國在主將人選的選擇上出現了分歧。成功指揮滅趙、滅燕的老將王翦主張吞滅楚國需要六十萬的兵力,但是年輕的新銳將領李信則認為,滅楚隻需二十萬兵力即可。

秦王政認為李信果斷勇敢,而王翦可能是年老的緣故,有些膽怯。秦王決定采納李信的意見,派李信及蒙恬帶兵二十萬攻打楚國。

王翦因意見未被采納,就推脫有病,回到頻陽老家養老。李信戰敗公元前225年,李信作為秦軍主帥,與蒙恬一起統兵20萬進攻楚國。

李信將兵力集中於潁川郡,他判斷,當秦軍向楚軍進攻時,楚軍為抗禦秦軍的進攻,會把兵力集中於乳水兩岸。

他將一部分軍隊交給蒙武指揮,沿汝河兩岸前進。從正麵進攻楚軍,自己親自指揮主力軍,打算從乳水南邊,與回到楚軍的左側翼,與蒙恬軍會師,包圍楚軍。

楚國名將項燕僅僅以少量的兵力放置於邊境地帶,用以吸引秦軍,自己親自率領主力部隊集中與新都壽春(今安施宏縣),尋找機會破敵。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