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二牛將袁紹的書信呈遞給賈詡,賈詡拆開信件後,神色先是顯現出震驚,繼而流露出一抹苦澀,最終緩緩點頭,同意隨李二牛一同返回濮陽。
李二牛聽自家公子的語氣,還以為本次行程會異常的艱難。
沒想到...就這?
即便如此,他仍沒有放下警惕。
一路上,他緊緊地跟隨在賈詡的身旁,時刻留意著周圍的動靜,準備應對任何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
中間在經曆了一些小插曲後。
袁紹上任的第一百四十天,未來大漢帝國的左膀右臂在那天完成了首次會晤。
而在之後的一段日子裡,袁紹也見識到了曆史上這位鼎鼎有名的“毒士”真正的本領。
在原本他的認知裡,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人,和這個人的閱曆有著極大的關係。
閱曆造就一個人。
舉個例子,高祖劉邦的沛縣天團,蕭何、曹參、樊噲、周勃、夏侯嬰、王陵、審食其、盧綰等人,大多都封了侯,甚至盧綰還被封了異姓王。
而他們之所以能夠有如此顯著的成就,是因為他們各個本身就有封侯拜相的能力嗎?
顯然這不切實際。
他們是通過一次次的磨礪之中成長出來的。
用粗俗的話說,在劉邦身邊跟他從沛縣一點點打天下,隻要不傻,耳濡目染之下,即使對軍事一竅不通的人也會對兵事略懂一二。
人的潛力限定了一個人的上限,而這些豐富的閱曆則是將一個人的下限慢慢提高的過程。
因此,對於那些在曆史上聲名顯赫的人物,對袁紹而言,他們充滿了不確定性。
他無法預知,由於自己的介入和乾預,這些人物的人生路徑是否會發生偏轉,以及他們是否還能達到曆史上那般輝煌的高度。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無益的呢?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這些人物已在另一個曆史時空中展現了他們的非凡才能,袁紹已然洞悉了他們的潛力所在,從而做到“伯樂識千裡馬”,幫助他們快速挖掘自己的潛力;了解他們的天賦在哪裡,從而做到“知人善用”,讓他們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這正是曆史賦予袁紹的部分價值與意義。
但賈詡這段時間的所作所為幾乎打破了袁紹的這個固有的概念,讓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中。
難道他真是個天才?
正當袁紹還在內心回顧他和賈詡在濮陽的那段日子時,一雙柔弱無骨的小手,帶著幾分暖意與不可言喻的溫柔,悄悄地從他背後攀上了他的肩膀,如同細膩的藤蔓輕輕纏繞在大樹之上。
“主人,天色已晚,讓奴家伺候您休息吧~”
那聲音低回婉轉,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嬌媚,如同夜鶯在月光下的低吟,溫柔地喚醒了袁紹心中的一片柔軟。
今夜。
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