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學左傳的人都有病,這本是病曆(1 / 2)

五世三公 今夜暢考 10609 字 1個月前

此時的袁紹根本不知道身旁的曹操有這麼多的想法。

即使他知道了,也會不以為意。

此時的他正忙於寒暄。

往常的這個時候,文會都已經開始了,可是今天,還有絡繹不絕剛到的人和他在打著招呼。

就連今天的位置都有些不夠了。

隻是...今天這麼多的人聚集在這裡真如他們所言是巧合嗎?

當所有人都安然入座之後,袁紹站了起來,朗聲說道,“很高興大家能夠捧場來這次文會,我袁某人深感榮幸,在此,我先來簡單講兩句。”

話音一落,下麵的喧鬨聲頓時消散,整個會場仿佛被一股無形的莊重氛圍所籠罩。

無數目光齊刷刷地投向袁紹,或好奇,或期待,或敬佩,各種情緒在其中交織。

袁紹的威望與影響力,在這一刻展現無遺。

所有人都屏息以待,靜等下文。

“本次文會持續七天,以今古文經學的研究為題,從...”

袁紹話還沒講完,台下就如同炸開鍋了一樣,喧囂聲、議論聲此起彼伏,幾乎所有人紛紛露出震驚之色。

有的瞪大了眼睛,一臉不可思議;有的則麵麵相覷,似乎在確認自己是否聽錯了什麼;還有的則低頭沉思,眉頭緊鎖,試圖從這突如其來的消息中找出端倪。

一時之間,整個場麵瞬間變得嘈雜而混亂,

無他,主要是袁紹剛剛說過的話太過匪夷所思...或者說是不可思議、敏感、宏偉、反正,一切能加在這裡的形容詞加在這裡都不為過,因為在場眾人上次如此震驚還是在上次。

今古文之爭,是一個非常敏感且嚴肅的話題。

整個天下的士人全部,注意是全部,分為兩大派——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兩大派。

整個事件起源還要從秦朝大名鼎鼎的“焚書”說起。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齊人淳於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製”,要求根據古製,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並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

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

此即為“焚書”。

在一些典故裡,焚書坑儒常常被聯係在一起,但是,這裡的坑儒並不是指坑殺儒生,而是方士,也可稱他們為術士。

在秦始皇三十五年,方士盧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敗後,私下談論秦始皇的為人、執政以及求仙等各個方麵,之後攜帶求仙用的巨資出逃。

秦始皇知道後大怒,故而遷怒於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審訊,抓獲460人並全部活埋。

此即為眾人口中的“焚儒”。

這並不一個統一的事件,而是兩件事情。

前者“焚書”是因為秦朝建立專製主義政治體係的需要。

《尚書》《詩經》的書裡麵歌頌了六國多位先王,為了讓六國人民「忘記」他們的「根」,更方便統治,於是破壞曆史的“焚書”無疑成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且,在這些書裡,常常記載了上古聖王的治世理念,這與嬴政的郡縣製的基本國策極為不符,為了讓自己的觀念代替上古賢王的治世思想,“焚書”也自然成為了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

而後者“坑儒”,用粗俗的理解,可以解釋為一場商品交易出現的糾紛。

嬴政花大錢買到假冒偽劣產品(仙藥),結果賣假貨的騙子(盧生、侯生)拿了錢還罵他蠢蛋,罵完之後還卷款攜逃了。

就是一般人都受不了這種委屈,更彆提剛剛完成千古霸業、心高氣傲的嬴政了,於是嬴政一怒之下把所有賣假藥的全殺了。

後麵的事情大家自然也都知道,嬴政暴斃,秦二世而亡,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

劉邦本是一俗人,身邊的兄弟們大多也都是跟他一樣的泥腿子,沒什麼文化,打天下還行,治天下就讓他們犯了難。

尤其是劉邦的這群兄弟們,在開國之後,每次宴會上,群賢們便酗酒爭功,狂呼亂叫,甚至於拔劍擊柱,無奇不有。

這個時候有個儒生,名叫公孫通,看出了劉邦的不喜,於是便跟劉邦說,“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原徵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

大概意思就是儒生們雖然不能幫著你攻城占池,但他們卻可以幫著你來守天下,請你讓我去找一些魯地的儒生,讓他們來和我的弟子們一道給您製定一套朝廷上使用的禮儀。

禮儀實行之後,感受到變化的劉邦還感慨地說,我今天才知道當皇帝原來是一件這麼有意思的事情。

於是得到重用的叔孫通地位也就水漲船高了起來。

中央是這樣,地方亦是這樣。

很多地方上的政策,不管從製定到執行都需要讀過書的人來幫忙。

於是,大量儒生開始二次就業。

這些儒生本來就是秦朝時期經過戰亂僥幸存活下來的老人,歲數都很大,沒幾年可能就翹辮子,用一個少一個,這個時候就得把學問傳下來,讓後麵的人接著頂替他們的位置。

可是,原先的書都被嬴政焚掉了,怎麼傳下去呢?

隻有一個笨辦法,就是找一大堆老人將原先學過的、書上的內容憑借記憶力默寫出來,用於傳世,不過也該慶幸秦朝到漢朝剛過了二十多年,還有這批老人活著,不然等他們死了,這個笨法子也沒法用了。

可是既然已經提到了他們都是老人,記憶力自然也就不好,再加上中央召集的這批老人來自全國各地,方言、用語儘不相同,於是呈上來的東西基本...查重率很低。

也就是,各有各的說法。

但是這件事又非常重要,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

於是,中央隻能將這些老人記憶中內容相同的部分彙總在一起,而對於不同的部分,則結合當世人的理解(利於統治的私貨)進行整合,一並傳承下去。

這樣,今文經學便應運而生。

事情本應該如此圓滿的結束,可誰承想又過了幾十年,劉邦的兒子魯王在修繕自己宮殿的時候,於曲阜孔氏老宅發現了原先“焚書”時,儒生藏在牆壁裡幸存的藏書。

按照當時的情況,今文經學還沒有根深蒂固,這個時候推廣這些古書,重新為儒生們規劃大綱尚且來得及。

結果發現這些經書的時候,恰巧因為巫蠱之禍的倉促變故,這些經書未能及時施行,於是被藏在了皇家圖書館裡。

直到漢哀帝時,劉歆奉命校訂書籍的時候,這些藏書重見天日。

對於劉歆來說,這可是一件大事情啊,如果能將這些古文推行出去取代今文經學的位置,他這個發現者和推廣者不說位列儒家聖人,起碼名留青史還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於是,他開始瘋狂向漢哀帝上奏,要求把那些偽劣盜版書籍(今文經學)全部換成他發現的古書。

而且,他這麼做也是有正當理由的。

其一,這些古文從孔夫子老家掏出來的,還是戰國文字,不管從哪方麵來看,都比那群老頭兒自己瞎勾八背,弄出來的東西要靠譜多了。

其二,對比古文和今文,他發現今文有許多記載不符的地方,所以今文豈不是篡改聖賢言論,對聖賢大不敬的事情嗎?

其三,這批古文還有精神意義。都是一群舍生忘死的儒生冒著生命危險偷偷保存下來的,看這些書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想到了這些儒生的崇高品質。

所以綜上所述,今文經學這種盜版書就應該給古書這種正統趕緊讓路。

那陣子劉歆跟著了魔一樣,有事沒事就去找漢哀帝說這事兒。

當然...他沒有成功。

用今文經學的人話來講,從漢高祖建立漢朝,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鞏固今文經學,再到現在,一百多年用的都是今文經學,你這從哪倒騰的破爛兒就想取代我們?

你說這是這些東西是古文就是古文了?

你是用碳14測文物年代了怎麼著?

又或者還是孔夫子托夢告訴你的?他老人家怎麼不托夢給我?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