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將手緩緩伸進了早已準備好的木盒裡,在所有人的注視下,抽取了一個竹簽。
隨後,他拿著竹簽當眾展示著。
上麵赫然寫著:春秋
這下,學左傳和冶公羊的全都坐不住了,當然學榖梁的也是如此。
他們沒想到一上來就是皇城對決,巔峰PK。
氣氛一時有些凝固。
在這種場合下,很少有人敢於開場。
開場意味著要麵臨著很大的壓力,非一般人可以承受。
終於,還是“奔走之友”的核心成員、半個東道主的許攸,受不了這種沉悶的氛圍了,他徑直地站了起來,緩緩開口道,“我想講的,是‘六月齊侯來獻戎捷’。”
這句話出自於《春秋》當中,這短短的八個字中,公羊、左氏、榖梁三個學派各自給出了三個截然不同的解釋,並在這幾百年中引起了巨大的爭議,甚至有的人辯論到這句話時,當場鬥毆的事情也不是沒有發生過。
台下的人聽到許攸的開場白的時候,神色愀然,他們似乎已經預料到了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
如果袁紹的行為是在這個庭院裡安裝了一個大炸藥,那麼剛剛許攸的話語,就是拿著打火機把這個炸藥的引線點上了。
論戰,一觸即發。
許攸是今文經學派的人,他自然以公羊傳的內容作為開場陳述,“六月,齊侯來獻戎捷。齊大國也,曷為親來獻戎捷?威我也。其威我奈何?旗獲而過我也。”
整件事情起源於魯莊公三十年,燕國被山戎欺負了,就開始搖人,找扛把子、大名鼎鼎的齊桓公呂小白來幫忙。
當時的齊桓公已經是公認的中原霸主,尤其熱衷於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替人平事,對於燕國的請求自然是義不容辭。
於是齊國於次年出兵討伐山戎,一口氣將其攆到了孤竹(今河北唐山附近)才算完。
事後,他乾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將感激不儘的燕莊公一路相送,一不小心就送進了齊國境內,齊桓公乾脆就把燕君所經的齊土儘數割讓給了燕國。
這事兒完全符合古人的思想,不光幫你忙,還送你東西,兩個字:仗義。
第二件事,就是引起非議的事情——他將“戎捷”“獻”給了魯莊公。
按照周禮,凡諸侯討伐蠻夷有功的,需要獻捷於周天子。
這就像公司裡的銷冠,從敵對公司手上搶到一個大單子,應該第一時間跟老板彙報,而不是找其他的員工。
這不就變成了炫耀(裝B)了嗎?
而公羊學派的人這樣的行為比裝B還嚴重。
他們甚至認為齊桓公征伐山戎這件事就不對。
他們認為不管燕人還是山戎人都是人,山戎人欺負燕人固然不對,但齊人屠殺山戎人難道就對了嗎?
這樣屠殺又失仁義之道,是純粹的霸淩。
這一拳,石破天驚。
而且他們認為齊國在打了勝仗以後跑到魯國“獻戎捷”,更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是恃強淩弱、是為了嚇唬魯國,妥妥的充滿了惡意。
隻聽見許攸開口說道,“齊桓公實乃有失仁義之舉,蠻夷亦為人也,理應尊崇聖人教誨,以感化之心待之,而非行屠殺之道。再者,齊桓公獻戎捷之舉,實則有違禮法,此乃大國倚強淩弱,欺壓小國之行徑,實難容於世。”
至此,學左傳的坐不住了,逢紀剛想站出來辯倒許攸,結果誰承想,郭圖率先站了出來。
逢紀,字元圖,南陽人,也是袁紹手下八大謀士之一,他是古文經學派。
而郭圖呢,他是今文經學派,但是他學的是榖梁。
為什麼之前所有人聽到許攸那這句話開場的時候,神色不對勁,因為他們已經料到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