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月啊,養兵費錢,而且是費很大的錢。
現在劉備集團在荊州隻有四個郡的地盤,其中宜都郡還是從原來的南郡中分出去的,實際上掌控的其實還是原本荊州三個郡的地盤。
這些地方在籍人口加起來大概也就是在十二萬戶左右,六七十萬人而已。
如果按照官麵數據來看,荊州士卒能有六萬,都算是窮兵黷武了。
十人養一兵,在任何時代,都是承受極限了。
但實際上,荊州士卒,一共有將近八萬人。
這就不得不說道說道,這個時代的奇葩現象了——實際人口和在籍人口的差彆。
在籍人口數量十二萬戶,並不代表荊州隻有這麼多的人,有很多人,其實都是被世家大族隱匿起來的流民和隱戶。
這些人,不用交稅,但也不上戶籍,他們也都是世家的佃農,或者是屯田戶,而且數量一點都不比在籍人口少。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西晉司馬炎滅亡吳國後,根據當時的戶籍冊做過統計,天下一共就隻有九百多萬人,然後就有營銷號跟隋朝頂峰時期,人口五千多萬人做比較,據此說明,三國亂世導致的嚴重後果。
但這些人根本不會去跟大家說明,就在五年後,司馬炎進行了一次人口普查,最後得出的結果是天下丁口有一千六百多萬。
五年時間啊,差不多翻一倍.總不能多出來的七百多萬人都是在這五年內新出生的嬰幼兒吧?!
就這,還是在司馬炎不敢大幅度得罪世家的情況下普查下來的結果。
當然,不是說要為三國亂世洗地,畢竟這種亂世下,百姓死亡率高,人口銳減是確有其事,而且確實也該是這時代的諸侯們背鍋,但也沒有到十不存一這樣嚴重。
嘛,說回正題。
因為世家大族隱匿了大量的人口,導致諸侯的稅收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嘛,世家大族在這方麵,也得做出一定的讓步。
比如說江東,他們就采用了“世兵製”,除了孫權直接掌控的那幾萬部隊外,其他的士兵都是世家大族們的私兵,孫權對此是不掏一分錢養兵的。
這樣有好有壞,其中最大的好處,就是孫權控製下,實際的軍民比例可以大幅度下降,把養兵的負擔交給那些世家和不交稅的隱戶。
而曹魏不同,曹魏是用軍屯和民屯的方式來養兵的。
不管是軍屯還是民屯,這些屯田民都是不計入戶籍的,也就是說,曹魏真正的軍民比,其實也不算太高,真正受苦的是大量的屯田民。
至於劉備這邊呢,因為起步晚,從占據荊州到打下益州,也就是五六年的時間,還沒來得及徹底整理這方麵的事情,所以劉備集團采用了一個折中的方式——讓世家大族出錢出糧,換取劉備集團對他們隱匿人口的默許。
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劉備底子薄,還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整理內部,隻能是采用折中應急的方案。
也就是說,荊州大地上,在籍丁口隻有十二萬戶,但養兵卻高達八萬人,可除了士卒數量偏多外,其實在籍丁口交稅養兵的負擔,其實也不是很重。
大部分的養兵費用,都是世家大族們提供的。
張溪知道這方麵的情況,因此,在考慮如何增加荊州軍戰力方麵,沒有考慮增兵擴軍的想法。
錢糧也許不缺,但士卒招募總要占據丁口和徭役份額,十二萬戶的自耕農,也許在經濟上撐的住八萬人的士卒,但再擴招,人口數量上撐不住。
招兵服役,隻能從有戶籍的自耕農或者逃難的流民裡招,世家大族又不會主動的把自己隱匿的丁口拿出來,交給張溪訓練當士卒。
所以嘛,要提高荊州軍戰力,人數方麵不能動,那就隻能從軍械方麵去想辦法了。
為此,張溪琢磨了很久,如何改良軍械,提高士卒的野戰能力。
這年頭,野戰除了肉搏外,最大的攻擊利器就是弓弩這方麵,張溪是沒有太好的辦法的。
弓箭方麵,大概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得到一個合格的弓箭兵,張溪在短時間內是無法快速增加弓箭兵的數量的。
因此,縱然張溪有一套所謂的“流水線”作業,可以加快弓箭等軍械的生產,但對於弓箭兵數量,張溪還是會受到這個時代的製約。
弩兵呢,倒是一個好的選擇。
隻是吧,手持弩的射程偏近,在戰場上大概也就隻有射擊三四次的機會,而且還得是在重兵保護下才能射擊,射擊完畢後就得退後休整,更換武器後才能進行肉身搏殺,非常的麻煩。
蹬弩操作太麻煩,一個蹬弩團隊需要三到五人,張溪沒有足夠的人手來大規模的訓練蹬弩部隊。
說真的,張溪都有心跑去成都,讓那個死魚頭趕緊的把諸葛連弩給弄出來,到底看看是長啥樣的,給它畫影圖形保存起來,省的再失傳了。
對了,還有木牛流馬.總覺得不可能是獨輪車那麼簡單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