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五章 遷都之議(1 / 2)

有一說一,李嚴這個人,還真的對得起“腹有鱗甲,苟利其身”的評價。

這不是啥好評價,是說李嚴這個人心思複雜,而且隻考慮自己個人的利益得失。

就這個事兒,李嚴雖然跟李禹達成了默契,想要勸阻劉備遷都長安的事兒但李嚴轉頭就把這事兒告訴了法正。

是的,李嚴多少還有點底線,沒直接吧這個事兒捅給劉備.但他告訴了法正。

明麵上,李嚴是寫信告訴法正有這個事情,詢問同樣是東州派代表人物的法正的意見,顯得自己還是比較虛心的,這種事情,還是征求了法正的意見。

但法正知道這事兒後,會有什麼反應,他李嚴還能不知道?!

法正肯定會告訴劉備的嘛,這還用想麼?!

而李嚴的壞,就是壞在這裡了。

這種事兒,他李嚴自己不說,捅給法正,讓法正去做這個壞人。

將來事情要是成了,那他李嚴在益州派麵前,就是最大的合作夥伴,少不了他的好處,而事情要是沒成或者敗露了,他不僅能把責任推脫給法正,甚至自己在劉備麵前也落不下埋怨,畢竟是他把這事兒告訴法正的。

成了兩邊占便宜,不成哪兒都不吃虧真不愧是孟達的好哥們。

李嚴的那點小九九,法正其實也看的明白,但法正也是無奈啊。

當初的形勢逼迫之下,東州派必須抱團,否則根本無法對抗益州本土派的壓迫,而李嚴這個人,才華和能力都非常的出眾,這點法正也是認可。

至於人品問題有一說一,法正也不是啥好人來著,怎麼可能去苛求李嚴是個正人君子?!

以前吧,法正是可以不管李嚴的人品,隻看才華來交往。

但如今.如今也沒辦法啊,東州派本來就人少,能獲得劉備重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法正也不想自己在朝中是孤家寡人。

因此,就算明知道李嚴坑人,但法正還是得幫著李嚴把這事兒捅到劉備麵前去,告訴他益州派的想法,同時,也勸勸劉備,如今真的不是遷都的好時機。

是的,法正其實也是不讚同在這個時候遷都的,否則法正才不管這些破事兒。

以劉備的性格脾氣,以他法正在劉備麵前的受信任程度,何必趟這個混水呢。

而跟法正同樣在漢中主持政務的劉巴,同樣也受到了益州世家們的請托,希望他上表問一下劉備,要在長安駐軍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會正式班師回朝。

劉巴也不是政治覺悟低的人,他一眼就看出這裡麵的問題,謹慎之下,他主動找到了法正,詢問法正的意見。

然後吧,就有了兩人一起上書,詢問劉備班師回朝時間的事兒。

而這兩人一起上書奏事,身在長安的諸葛亮接到這樣的奏疏,以他的政治智商,還能看不出這裡麵的貓膩?!

諸葛亮趕緊寫信催促劉備回長安,做出決斷。

而劉備呢馬不停的的趕回長安後,見到這樣的疏奏,心裡頓時也很不高興。

好不容易收複了大漢舊都,自己在長安城內屁股還沒坐熱呢,這幫人就催著自己回成都去啥意思嘛。

而且說實話,如今的劉備,確實有遷都長安的想法了。

畢竟,這可是大漢舊都啊。

身為大漢天子,不在大漢都城內呆著,跑去成都這種西南偏僻之地,成何體統?!

再一個,收複長安,也算是劉備興複漢室的一個階段性成果,不僅足以讓他自己自傲,同時也具備著極高的政治意義。

舊都都收複了,那麼大漢複興還會遠麼?!

因此,當劉備進入長安城的第一天開始,劉備就琢磨著,是不是找個合適的時機和理由,宣布遷都長安。

可如今,劉備卻看到了法正和劉巴一同上奏,催促他快速回軍成都的奏疏。

劉備不高興,但也正好,劉備沒有立刻表態,而是順著這個由頭,召集了張溪,龐統,諸葛亮,黃權四人,商議遷都的事兒。

“此番北伐,光複舊都,大漢可興矣。”劉備在會議開始前,先給定了一個基調,然後才說道,“朕欲遷都長安,以此為都,光複天下,振興漢室,諸卿以為可否?!”

劉備這話一說,諸葛亮四人心裡全都是咯噔一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