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天子除了出席正式場合,比如祭天或者大朝會,是很少會自稱“朕”的。
這點,跟後世電視劇裡演繹的可不一樣。
一般的私人場合,或者是私下議事,劉備都是用“我”作為自稱的,一方麵是規矩如此,另一方麵劉備雖說出身漢室宗親,但年少時都窮的賣草鞋貼補家用了,這才當了幾年皇帝,他哪有這個習慣,動不動就用“朕”作為自稱。
可如今劉備一開口就是“朕”,又定了那麼一個基調.可見劉備對遷都這個事兒,是非常在意,可以說是心意已決的事情了。
不是不能理解劉備攻下大漢舊都後的高興心情,也不是不能理解劉備遷都長安後的政治影響力。
但如今,確實不是遷都的好時機。
這點,不僅是法正和劉巴這麼認為,就是諸葛亮,龐統,乃至張溪,都是這麼認為的。
實話實說,成都地處西南偏遠之地,實在不適合作為一國首都,這點隻要稍微有點政治常識的人都能看得出來。
但那時候不是沒辦法嘛,劉備登基的時候,地盤就那麼大,定都不選成都,能選哪兒?!
隨著北伐順利進行,長安舊都收複,從政治角度講,遷都長安,既可以彰顯大漢三興的天命所歸,又能號召天下心存漢室之士來投,可以說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但.如今確實不是好時機啊。
諸葛亮琢磨了一下,心說這種時候,可不能由著咱們這位大漢天子想一出是一出,該勸諫的,還是得勸。
因此,諸葛亮主動開口,勸說道,“陛下之意,臣等皆知然此時遷都,卻未免有些操之過急。”
劉備一聽諸葛亮這話,心裡就不舒服。
法正和劉巴久居川中,他們這麼勸我也就算了,畢竟他們的利益很大程度上跟蜀中有牽連可你諸葛亮不應該是這樣的人啊!!!
但不管怎麼樣,劉備終究是劉備,縱然心裡不舒服,他還是給了諸葛亮說理由的機會。
諸葛亮也不囉嗦,直接的說道,“如今關中之地新複,陛下尚無恩澤降於關中百姓,人心未附也。關中之地,曆經戰亂,今地麵盜匪橫行,百姓流離失所,尚且未能安定地方,若貿然遷都而來,不過是勞民傷財之舉爾。陛下遷都之議確為必要,然卻不可急於一時,待來日關中繁華後,再議不遲。”
諸葛亮那意思,我不是反對你遷都,是反對你現在就遷都,時機還不成熟。
黃權本來還在猶豫呢,畢竟他是正兒八經的蜀中世家出身,這種事情上發表意見,容易讓劉備想歪。
可黃權一聽諸葛亮這說話的尺度,立刻就明白自己該怎麼說了,也起身拱手,對著劉備說道,“陛下,中書令之言甚是。魏賊敗退之際,自關中遷民數十萬口,如今關中民生凋敝,百姓衣食尚且無果,何以應對遷都如此大事。望陛下暫息此意,待關中百姓恢複生產,安居樂業之時,再提此事,亦不為遲也。”
黃權這話一說完,身邊的龐統蹭的一下站起來了,也說道,“陛下欲遷都,臣本不該反對,然自古以來,守關中必守四關,可如今散關,蕭關雖在我手,函穀關和武關皆屬魏賊也。若不能取四關而守,關中始終為四戰之地,豈能作為一國都城?!還請陛下三思。”
好了三個人都說完了,劉備也有點傻眼了他是真的沒想到,一個遷都的事情,居然這麼多人反對。
實話實說,劉備這會兒已經有點打退堂鼓了.一個兩個心腹謀士反對的話,他還有乾綱獨斷的理由,但這麼多人都反對,那就隻能說明他把遷都的事兒想的太過於簡單了。
但.劉備也是要麵子的嘛,堂堂天子,總不能一點麵子都不給,大家都反對吧?!
因此,劉備特意看看一下,如今還沒有發表意見的張溪那意思,讓張溪給他一個台階,稍微捧一下,他好就此下台。
可張溪這人吧其實張溪比劉備還要懵。
特麼就你們三人嘴快是吧?!
你們把能說的都說完了,從政治到經濟再到軍事.現在輪到我了,我還能說啥?!
張溪傻愣愣的發呆,而劉備嘛劉備這時候偏偏還主動發問了。
“元長對此事,有何見解?!”
劉備那意思吧,怕張溪不明白自己的用意,特意提醒一下。
但可惜,劉備這屬於是病急亂投醫了.張溪能是那樣有眼力見的人麼?!
張溪琢磨了半天,起身,對劉備說道,“陛下,關中自先秦時期以來,就曆經開發,尤其後漢之時,關中供養朝廷大軍與西羌諸戎作戰,地力早已透支。再加上百年前黃河改道之故,關中已無力承擔一國都城之重.陛下何不暫緩遷都之議,帶攻下洛陽後,遷都於洛陽,豈不更好?!”
張溪這話說的,把劉備都給整無語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