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政治智商可不低,他其實很清楚,如今自己麵臨的局麵的。
為了能稱帝,曹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曹操遺留下來的,對世家半合作半對抗的策略,對世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妥協。
但這並不代表曹丕不知道這麼做的風險有多大。
尤其是登基之後的這幾年,曹丕明顯能感覺到,自己對朝政的掌控不如自己的父親那樣隨心所欲,缺乏那種“一言以決之”的帝王風範。
一開始曹丕也認為,是自己能力上不如曹操的緣故,但後來,尤其是看到了洛陽屯田丁口冊之後,才終於讓曹丕意識到,這些世家們,其實已經在無形中,蠶食著大魏的根基了。
可意識到歸意識到,曹丕雖然也知道,不能這麼放任世家下去了,但他真的沒有魄力,立刻去解決這些問題。
中原和河北地區的世家大族實在是太多了,而且影響力也驚人說句不客氣的話,把東吳和西蜀的世家大族數量全加起來,都不如中原加河北的世家大族數量的一半多。
這是一股非常可怕的力量。
麵對這股力量,曹丕真的不敢輕舉妄動。
曹丕也知道自己的魄力不如曹操,但早年曹操對名士邊讓下手,換來的結果可是好友陳宮叛迎呂布,整個兗州幾乎舉郡皆叛。
而自那以後,即使是曹操,最終也是選擇了暫時跟世家妥協合作,直到後來滅了袁紹,奪得了河北,利用河北世家和潁川世家之間的矛盾從中製衡,這才掌控了所有的局麵。
曹操都搞不定的事兒,他曹丕怎麼可能徹底搞定了?!
因此啊,曹丕最多就是學學曹操,在中原世家和河北世家之間來回扶持搞平衡,上次的那個三公九卿製改革,就是在這種情勢下搞成了,讓曹丕收回了一些中央權利。
現如今,曹丕如果真的要效仿蜀國,采用那種半吊子的人才選拔方式恐怕河北世家和中原世家都不會同意的。
就算蜀賊的取士方式看著再怎麼像九品中正製,但實際內核,還是不一樣的。
實話實說,雖然九品中正製的弊端很惡劣,但相比於之前的東漢末年的察舉製,它終究是有所進步的。
九品中正製的內核,其實就是要讓人才得其所能,讓一些名不副實的所謂名士,或者隻會空談,不會理民的官員原形畢露,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最重要的是,九品中正製第一次明確了官員的選拔標準,不再是跟以前的選官製度一樣,官員好壞全憑同行的一張嘴。
如今的曹丕,甚至是之後的曹叡,其實對中央朝廷的掌控力度都還不錯,對各級中正,大中正的掌控也非常有效,人才選拔製度還算公允,這個九品中正製也沒有跑歪.九品中正製真正開始跑歪,還是在之後曹爽掌權期間,任人唯親的瞎搞,讓世家大族們看到,原來這個製度還能成為給自己謀私利的工具。
然後這個九品中正製就徹底跑歪了。
至少在目前來看,這個九品中正製,還是很符合現在大魏的實際情況,也能給大魏選拔出有效的人才的。
在曹丕看來,九品中正製也是有自己的一套選拔標準在的,隻不過這套標準是掌握在世家手裡,如果學習蜀賊的選拔方式,等於是用一種考試的方式,把這套選拔標準上升到皇帝自己手裡。
這樣雖然能有效的加強皇權,削弱世家對朝廷人事任命權的影響力,但總體上來說,差彆不大。
畢竟,人才選拔的入場券,依然還是掌握在世家手裡,蜀賊的那一套選拔,也不可能完全脫離世家的影響。
既然這樣的話,曹丕是真的沒有必要冒著得罪世家的風險,去對更完善的九品中正製做出類似的改革。
這是曹丕和孫資,劉放這倆狗頭軍師商議後,得出了結論。
事實上,曹丕的考慮是對的。
九品中正製作為中國曆史留名的人才選拔製度,並且一直沿用了六百多年,也不是真的一無是處的,至少在這個時代,世家出人才的幾率,確實比寒門要高的多,更彆說連讀書識字機會都沒有黔首百姓了。
製度不在於誰更先進,而在於更合適。
即使是在季漢,劉備采用這樣的人才選拔模式,其實也是頂著不小的壓力的。
畢竟,那是連龐統和黃權都比較反感,諸葛亮都覺得有些操之過急的策略。
要知道,因為某條穿越土狗的瞎折騰,季漢的統治區內,隨著雕版印刷的推廣和紙張的平民化,寒門和百姓的讀書比例有所增加,但依然無法跟動輒百年計的世家們相比,真要是惹急了這幫世家們,天知道他們會做出什麼樣的事情來。
甚至連劉備,也隻能是借口關中疲敝,人才不足,隻能行此下策是的,劉備就是這麼對著抵達長安的禮部尚書秦宓這麼說的。
秦宓在路上,聽說了劉備的這個人才選拔方式,頓時大急,趕緊的加快行程,迅速趕赴長安,一定要找劉備說個清楚。
真的,你但凡要遷都長安,咱們都可以再商量,這個人才選拔製度,可不能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