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元年,冬。
武關,潼關異動的曹軍,在進入冬季後,突然的消停了起來。
真不是曹魏突然中止了作戰計劃,而是因為實際條件實在不允許。
雍州地界,進入十一月以後氣溫驟降,自十一月中旬開始下了第一場雪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雍州下了足足三場雪。
等時間進入了十二月之後,雍州再次下了一場大雪,持續了足足十天的時間,下雪的量,比去年十二月那次還要大。
整個雍州地界基本都被大雪覆蓋,出門積雪足足有兩尺厚,這樣的天氣下,彆說出兵作戰,就是出門串個親戚都不容易。
這就是漢末小冰河期的威力。
在這種天氣下,彆說潼關和武關兩地的曹魏軍隊,就是雍州的大漢郡兵們,也都縮回了鄔堡或是營房內不出,連操練布防都做不到了。
而這一場大雪,不僅打亂了曹魏的軍事部署,雍州的應戰部署也同樣被打亂了。
如今的雍州刺史府,最大的政務,不是應對曹魏可能的入侵,而是救災。
今年的大雪太大了,雍州各地幾乎都陷入了雪災之中,而這年頭的百姓,抗災能力真的很低,幾乎接近於零。
曆經數十年戰亂,百姓的房屋,很多都是木板稻草房,關中之地不是沒有泥瓦房,但那基本都是有些家底的人家才能住的起。
去年滿寵搞了一把遷民,很多百姓都舍棄了自己的家園,被迫離開家鄉遷徙,雖然中間有一半的人最終還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但有些地方曆經戰火之後,房屋早就破敗了。
因此,剛剛安置下來的關中百姓,基本都住的是木板稻草房,甚至一些中小型世家,也隻能勉強修繕一下,住進泥瓦房而已。
就木板稻草房和泥瓦房的保暖能力,遇到這樣大規模的降雪,人根本扛不住。
泥瓦房還好點,最多就是有些裂縫漏風,木板房.那就跟住野外沒啥區彆。
再加上降雪量太大,有些不堅固的泥瓦房都有些支撐不住積雪的重量,更彆說稻草當屋頂的木板房了。
整個關中四十六縣,每縣都遭遇了雪災,每縣都出現了數量不小的難民。
光右扶風郡一地,總計近二十萬丁口,有四萬人受災,因為房屋被壓塌而不得不流落街頭。
而北地郡,安定郡兩地,也是受災嚴重,前後加起來,關中四十餘萬人口,有十萬百姓受災。
受災人數最少的,還得是左馮翊郡。
倒不是左馮翊郡太守胡遵治理地方有功,純粹是因為如今左馮翊丁口不足,在這裡呆著的大部分都是郡兵和北軍,這些人是不計入丁口人數的。
但同樣,受災最嚴重的的地方,也是左馮翊郡。
左馮翊郡的丁口,大部分都是世家為了贖買雍州土地而釋放出來的隱匿丁口,這些人被諸葛亮打包送來左馮翊後,就安置在民屯營內,準備屯田。
這些隱匿丁口,可是沒有任何資產傍身的,他們能來到左馮翊,都是諸葛亮派人專門護送的結果,不然以這些人隨身攜帶的口糧,讓他們自己來左馮翊,那估計走不到漢中就得餓死大半了。
因此,這些人到了雍州之後,張溪還得派人專門出麵組織他們安頓下來,給他們建造房屋,準備各種過冬物資。
可問題是,這些人抵達左馮翊的時間已經太晚了,都快十一月份了,再加上張溪也沒有料到今年的冬天居然這麼冷,下了這麼長時間的雪,給這些屯田民們安排的,還是比較傳統的木板稻草房。
沒辦法,這種房子建造起來簡單快速啊,張溪本來想著,隻要熬過這個冬天,過了春耕,再給這些屯田民改善住宅環境的事兒可誰知道,這個冬天就不好過。
事實上,為了應對這次過冬,張溪確實早有準備,但這些準備的基礎,是建立在往常的過冬經驗上的,突然遭遇這麼大範圍的雪災,以張溪為首的雍州刺史府,確實有些準備不足。
在入冬前,張溪確實下過刺史令,要求各縣提前準備過冬事宜,重點是囤積足夠的糧草,各縣修繕府衙,倉庫,義所,以備不時之需,同時號召百姓修繕自家住所,為此官府可以提供一定的幫助。
但.這年頭的官府號召力,最多停留在縣城裡,離開縣城到了鄉下,官府說話都沒有鄉老好使。
而且啊,這年頭講究一個“民不舉,官不究”,官府說歸說,百姓做不做的,那是百姓的事兒,官府真不能強行乾涉。
因此吧,整個雍州,張溪為首的雍州刺史府確實對這次雪災的準備嚴重不足,但同樣的,雍州百姓也對這次雪災的應對,嚴重不足。
從十一月中旬連續下雪開始,張溪就意識到了,今年的冬天,可能比去年還要難過,早早的開始下令各州縣做好救災準備,同時張溪也開始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準備救災。
比如張溪就要求各縣,隨時做好開倉放糧,救濟百姓的準備,同時讓各縣收拾好府庫義所,隨時準備好接納受災百姓。
可到底還是有些低估了雪災的威力,當雪災真正來臨的時候,各縣官府的府庫,義所,根本無法容納下那麼多的災民。
為此,張溪不得不下令,從府庫中調用軍中帳篷,分發各縣,臨時搭建軍帳,收容百姓。
軍帳確實不保暖,但好歹是氈布做的,起碼它擋風啊。
總比讓百姓在雪地裡凍死要強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