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
龐統的想法,確實可以說是有理有據,諸葛亮不是不能反駁,但最後免不了,也會陷入到秦宓和張飛之爭那樣,變成各說各有理的境地。
秦宓和張飛有爭端,倒不是什麼大問題,畢竟秦宓雖然位高,但並不權重,他跟張飛吵的再凶,也不會影響朝政的正常運行諸葛亮和龐統可不同。
這倆都是朝廷重臣,手裡的權利都不小很顯然,諸葛亮不想跟龐統在這方麵有爭論,進而引起不必要的內耗。
所以,諸葛亮建議把張溪,趙雲,薑敘,王基等各州刺史召回成都,跟留守成都的龐統,法正,楊洪,以及其他六部重臣一起商議,最終做出決策。
這樣做出來的決策,固然不能讓各方都滿意,但大家最後共同製定出來的策略,縱然不符合自己的心意,起碼也不會引發內耗。
這方麵,諸葛亮真的是費勁了心思,力求保持朝內平衡。
而隨著張溪等人回到成都,諸葛亮派人發出了邀請,一起在天子麵前,共同議事。
其實吧,劉禪真有點不懂,為啥這次諸葛亮要那麼大張旗鼓的把議事的地點放在自己的宮殿內,還要當著自己的麵來商議跟以往一樣,在丞相府議事,自己派傅僉或者薑維旁聽不就行了?!
多耽誤自己功夫啊,有這時間,不如在後宮多陪陪皇後,或者鬥鬥雞,溜溜狗多好。
真的,也就是劉禪沒有把這話直接說出來,否則的話,估計諸葛亮能氣到內傷。
這是諸葛亮在給劉禪參與重要國政的機會,不僅僅是讓劉禪學習,同時也是為了幫劉禪在各地刺史麵前積攢威望這小子居然還想著玩?!
嘛,萬幸諸葛亮不知道,而小胖子這時候雖然確實有點沒心沒肺,但到底還是知道國事重要,也沒有缺席。
然後,就在禦前,當著天子的麵,諸葛亮詳細講述了如今大漢麵臨的局勢,然後請各位朝中重臣,各抒己見。
秦宓第一個站出來,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如今大漢應該休養生息,恢複民生,積攢實力等到國富民強了,再出征北伐不遲。
跟著秦宓一起站出來的,還有蜀郡太守楊洪,吏部尚書董和等人。
張飛一看這架勢,立刻站出來反對,表達了應該趁曹魏政權交替,民心混亂之際,立刻出兵北伐,進攻洛陽一旦奪下洛陽,則大勢可定,到了那個時候再休整不遲。
支持張飛的,大多是軍中將領,這時候大多不在殿內,因此張飛幾乎是自己站出來表達意見的。
至於趙雲和張溪,雖然也隸屬武將序列,但他們如今都是主政一方,可不能輕易表態。
再說了,趙雲和張溪也不覺得,如今是進攻中原的好時機。
張飛頓時顯得有些尷尬,他就一個光杆司令,人數上好像居於劣勢。
而就在張飛有些羞惱的時候,龐統站了出來。
他支持出兵,但不是支持北伐,而是建議朝廷以無信背盟為由,東進討伐東吳。
一直到現在,東吳都沒有大漢一個背盟的說法和理由,始終僵持著,正好,借這個機會,進攻東吳,奪回荊南二郡,可以說是名正言順。
具體原因,就是之前龐統跟諸葛亮說的那一套,再加上如今曹魏新君繼位,短期內不用擔心東吳會跟曹魏結盟,東吳隻能靠自己的軍力跟大漢作戰,正是解決後顧之憂的最佳時機。
雖然吧,龐統跟張飛的目的並不相同,但終歸是支持用兵的張飛還是很和善的往龐統那邊靠了一下,表達了對龐統的支持。
而這個時候,王基突然出列,站在了龐統身後,表示了讚同意見,但很快的,王基又撤回到了自己原本的位置,並且向諸葛亮解釋了原因。
支持出征東吳,是王基從荊州趕赴成都前,關羽給出的囑咐,關羽希望朝廷慎重考慮出兵東吳的可能二爺看這幫江東鼠輩不順眼很久了,兩次背刺之下,二爺真的有趁著自己還能動的功夫,徹底解決這樣江東鼠輩的想法。
但王基本人是不支持這種想法的,因此才有了站出來支持龐統,但最後又撤回自己的位置。
站出來支持,是表達的大漢大將軍的意見,撤回,代表的是荊州刺史的王基自己的意見。
可即使如此,也讓龐統非常的滿意了。
畢竟,那是來自大漢大將軍的支持真的,如果不是關羽久鎮荊州,如今身體狀況也不太好的話,這事兒現在就已經可以定下來了。
一個秦宓為代表的蜀地集團,怎麼跟有大將軍支持的荊州集團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