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0章 鄭室伐盟向 曲沃囚晉侯(1 / 2)

東周策 陳義虎 19654 字 3個月前

公元前705年,春三月,穀伯綏、鄧侯吾離以春祀為由,赴魯覲見魯公姬允,請其曳見天子,進封求爵。

自得太子同降生,魯公姬允便將全部身心,投注到母子二人身上,對之穀伯綏、鄧侯吾離所請,本不欲為之,其妻文薑勸道:“眼下亂世當道,人皆心生製霸之心,無盟邦難成霸業,無友鄰易被欺淩,望君三思!”

聞其所言,魯公姬允茅塞頓開,遂承穀伯綏、鄧侯吾離所請,引之赴周覲王。

陽春三月,南風驟起,天乾物燥人疲倦,一路無話,三人抵周,受之周王姬林隆重接待,穀伯綏、鄧侯吾離亦各得所求。

就在魯公如周之期,鹹丘城令姬樊玩忽職守,一把大火焚儘整城餘糧,好在人員死傷不大。

可是春耕之際受此火災,民無果腹之糧,地無下播之種,生者饑寒交迫,不如一死來得乾脆!

魯公姬允聞訊,不及辭彆周王姬林,引眾先行離周返邦,途經鹹丘城邑,野無青植,城無炊煙,災民穿行於道,無處寄居。

見此慘狀,魯公姬允隨即下令嚴懲鹹丘城令姬樊,回至曲阜便又頒下詔令,著境內各處城邑勻糧賑濟鹹丘災民。

曆經一冬消耗,除卻春播麥種及人均口糧,各邑餘糧已然不多,運往災區亦不過是杯水車薪,出於無奈,這魯公姬允隻得檄文求助四方諸侯。

諸侯與其交好者,奉其檄文獻糧賑災,得之米麥千餘車,鹹丘災情方才趨於緩和。

魯公求糧檄文傳至紀地,紀候薑無啟閱之大喜,人但有所求,便可奉其所求,寄情換取己之所需。

如今魯室求糧,吾便許之以糧,換其助我擊齊,當是各取所需,兩全其美也!

隻是眼下齊軍進駐紀城,錢府糧庫均為其重兵把守,想要動用國庫資源已無可能,隻得另尋他法。

紀候薑無啟遂召族內大員,籌得黃金百鎰,著親信奉之購糧。

春末夏初,正值青黃不接之時,加之戰火叢生,糧草已成決斷命脈之物,各府州衙皆已下令禁止買賣,紀候薑無啟幾經輾轉購糧不得,最終於衛室黑市購得糧草百餘車。

萬事具備,紀候薑無啟以賑災為名,將此百車糧草押赴魯室曲阜。

雖說紀候薑無啟所送糧草不多,但於魯室而言,可謂是雪中送炭。

為表謝意,魯公姬允邀其後苑廳堂相敘。

施過禮,請過茶,魯公姬允直言道:“患難見真情,吾當謹記紀候今日賑糧之情!”

紀候薑無啟擺手回言道:“僅此些許糧資,難表寡人敬魯寸心,若非齊室禦政,寡人必傾全邦之力,鑲助魯室渡災!”

聞其所言,魯公姬允輕歎一聲,慰言道:“邦中為人所製,仍能心係我邦,克己助人,紀候至善之人也!轉圜回說,齊人入紀而未取紀,當是紀室氣數未儘也,亦歸功於紀候從善如流,齊人雖駐紀城,而莫敢並紀入齊,紀候若得善謀從齊,則可定紀萬世春秋!”

待其說罷,紀候薑無啟早已淚濕雙目,歎言道:“未曾敢想萬世春秋,隻求紀室莫亡於我輩,但請魯公救我也!”

見其言之情真意切,魯公姬允不忍直言相拒,遂實言以對,言道:“非是寡人不救,夫人是為齊女,且寡人與齊訂有盟約,吾往伐之,有違禮也!”

見其如是說道,紀候薑無啟起身望向門外,背對魯公姬允言道:“齊為魯君盟友,紀卻不是魯室盟邦?若論親疏貴賤,寡人便不是和姻睦鄰?”

說罷,紀候薑無啟沉目側首而望。

魯公姬運觀其背影,觸及此般堅毅目光,遂閉目歎言道:“也罷,寡人便援汝一策!”

聞言,紀候薑無啟猛然轉身,拱手請道:“但請魯公教我!”

魯公姬允拂袖虛請一番,撫案輕言道:“事從鄭起,當由鄭而終!汝先檄文致歉天下,承認昔日引戎抗齊之錯,引天下側目垂生憐憫,有道是強如齊者,亦莫敢違天下之大不諱,可暫保紀室無虞!而後求成於鄭,世人皆知齊鄭東西向望,守望相助同仇敵愾,汝若與鄭達成聯盟,齊公必將礙於鄭君顏麵,不再與汝為敵,汝便可高枕無憂矣!”

聞聽此言,紀候薑無啟滿懷感激之情,跨步向前拱手謝道:“謹謝魯公賜教安邦良謀,紀室得存,吾定至死不忘魯公大恩,敢請筆墨一用!”

魯公姬允起身離座,拂袖相請讓出書案,紀候薑無啟亦無客套虛言,快步上前落座案前,提筆展卷篆著認錯檄文,香未燃儘便得書成,繼而呈請魯公審閱。

魯公姬允承情托卷閱之,但見情真意切,謂之對仗工整,憑憑點頭稱讚,閱罷即交飛騎傳檄天下。

正事言畢,魯公姬允本欲邀其居魯做客數日,奈何紀候薑無啟心係邦國安危,急於離魯行之盟鄭長策。

魯公姬允亦不便強行挽留,是以邀其共進晚宴,約定次日送其出城離魯。

次日,紀候薑無啟於魯公姬允護送之下離開曲阜,行出十裡,魯公姬允打道回府,紀候薑無啟則尋道直赴鄭地而去。

紀城一戰致使鄭紀邦交緊張,貿然前往必將為其阻於城下,不能得見鄭君,何談盟鄭,紀候薑無啟忽然想起一人,此人曾入駐紀城,正是公子姬忽,於紀之時,曾與其相談數次,知其心性喧和,為人憎強憐弱,亦令其知己無戰之心。

如得公子引見於鄭君,盟鄭必能成事,紀室危難亦可為之解除!

想及此處,紀候薑無啟著人奉書,先行入鄭拜謁公子姬忽,托其為己上言,誠請鄭君召見。

三日後,紀候薑無啟心底惴惴不安,領眾行抵新鄭城下,依例呈交使節符文,通報姓名過後,便於原地等待通稟。

未過多時,紀候薑無啟便於車中聞得城門守將通報,言日:“我君有令,紀君如鄭,不可阻攔,引其廟堂進見!”

此次出訪鄭地,紀候薑無啟腦中想過萬般景象,未曾想過竟會如此順利,以致疑己聽錯,遂挑簾觀之,隻見城門守將按劍緊退數步,繼而翻身上馬,領得十餘鐵騎於前帶路,引其一眾人等進入新鄭城內。

紀候薑無啟乃首至新鄭,一入城中便見新鄭宏偉繁華,紅瓦高樓接連不斷,青石馬路寬及數丈,白塔古柳錯落有致,錦衣華服熙熙攘攘。

觀之此等景象,紀候薑無啟為之震撼,城中穿行約過三刻,方才行抵鄭室廟堂。

鄭公姬寐生已在堂內等候,一眾文武百官分列兩側,紀候薑無啟環觀四周從容而入,依禮見落遞交官牒文書。

鄭公姬寐生著人收之置於案頭,直言道:“紀候認罪檄文,吾已觀過,情真意切很是坦誠,吾兒姬忽亦於我前為汝作保,稱汝已然悔悟,再無爭勝之心,且願不計前嫌與我修好,寡人甚是欣慰!”

紀候薑無啟禮言回道:“望君成我之念,許以成盟!”

鄭公姬寐生回道:“寡人亦非好戰之人,紀候誠信求盟,寡人豈有不允之理?”

得之此言,紀候薑無啟伏地言道:“謝君成全!”

待其音落,百官齊拜稱賀。

鄭公姬寐生穆顏不改,隨之百官賀言三聲而過,即謂堂下紀候薑無啟言道:“願我兩邦長享太平,共創周室興盛世!”

聞言,紀候薑無啟深伏再謝。

正事論定,鄭公姬寐生念其長途奔波勞累,著內侍令將其領下歇息。

待之內侍令領其退去,鄭公姬寐生讚日世子姬忽,言日:“忽兒諫奏利紀製齊,實乃長策良謀!”

世子姬忽出而言道:“周室東遷洛邑之後,天子威嚴日趨貶降,諸侯各起爭心,欲成一時之霸主,享天子職權統禦諸侯,齊室自是亦不例外,和宋連魯,入洛伐紀,宣稱尊王攘夷,以成齊室威名,大有入主中原之意,不可不防,而齊欲西進中原,則需先取紀室以立足,利紀遏齊可保中原無虞,於鄭大利!”

聞言百官心悅誠服,鄭公姬寐生撫掌讚日:“忽兒心憂社稷,他日必成大器!”

說罷,即令檄文天下,著眾好生操辦盟典事宜。

紀候薑無啟受邀做客鄭室,祀天祈地禮行盟典,天天笙歌,夜夜暢飲,如此一過月餘,紀候薑無啟這才辭行返邦。

還至紀城,紀候薑無啟傳受鄭公姬寐生親筆令函於鄭軍駐守俾將姬默僉,是日夜間,千餘鄭軍儘退。

檄文行遍天下,鄭紀盟好諸侯儘知,見之鄭軍儘退,齊公薑祿甫心中雖有萬般不甘,眼還需維係鄭齊東西同盟,隔之數日亦下令撤出駐紀齊兵。

紀室險遭齊鄭滅邦,一朝擺脫危難得以重生,引得鄰近諸侯唏噓不已,此中便以向、盟是為最甚。

向、盟二邦,領地不過百裡,位處齊、莒、魯、衛四邦夾縫之中,亦時遇莒軍壓境之苦,見之紀室連鄭卻齊安存社稷,

欲行效仿。向、盟二君會之牟邑,論及連鄭製莒大略,二君一拍即合,即日定下夏初赴鄭求盟。

轉眼時至初夏五月,向君薑欒及盟君姬苜镟,如約起行赴鄭。

二君行抵新鄭之日,鄭公姬寐生厚禮相待,置宴為之接風洗塵。

席間杯觥交錯,一曲舞罷,鄭公姬寐生伸手止言,起身日道:“昔日,天子取我鄔、劉、功蒍、邗四邑良田,而奉我蘇子十二邑,隻是時過境遷,初時蘇子十二邑,而今皆已成為一方諸侯,寡人怎忍毀人社稷,強行納入鄭地,由是失卻四邑良田,換得周王一句空話,但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是天子所需,拿去即可,寡人毫無怨言,隻願諸眾同心向周,匡扶天下!”

說罷,舉樽邀眾共飲。

眾皆附和飲罷一樽,鄭公姬寐生續言道:“今向、盟二君訪鄭至此,寡人甚是欣喜,今我鄭室,與之蘇子十二邑,達成生死同盟,望今後我等戮力同心,共創盛世輝煌!”

聞得鄭公所言,向君薑欒起身謝禮,回言道:“鄭公之厚德仁心,當世諸侯莫敢比擬,我等拜服,承蒙鄭公不棄,願與我等弱邦聯盟,我等社稷之幸也!”

隨即盟君姬苜镟亦附言道:“與盟鄭室,我等蘇子十二邑,定將緊守盟約,與之同舟共濟,如有毀約,甘守天罰!”

聞之二人一番肺腑之言,鄭公姬寐生舉杯相敬,謂其言道:“蘇子齊名周旦、召奭,子孫賢名不輸鄭桓、晉文,寡人無以為敬,謹以杯中薄酒,聊表寡人欽佩之情!”

說罷,鄭公姬寐生伸手托杯過頂,掃視堂前邀眾同飲。

見此,文武百官儘皆起身禮謝,提杯齊聲頌道:“吾君厚德!”言訖,與之同飲。

繼而,鄭公姬生與之向、盟二君,共賞樂舞暢談古今,直入深夜眾人皆醉方散。

時過數月,轉眼即至秋收時節,基於搶收稻麥,各邦相安無事。

待之新糧入倉,弱者獻糧求庇佑,強者收賦欺屬邦。東海之濱,眾諸侯之中,莒人勢力僅次於齊,其屬幫獻糧車隊,進出莒父絡繹不絕。

其君莒候己棄寮清查發現,屬邦向、盟之糧賦遲遲未至,遂著暗探前往查看。

數日後,莒候己棄寮接獲暗探飛鴿傳書,得知向、盟二君與鄭成盟後,便與莒人斷之邦交,今秋所得新糧,亦分之兩成運往鄭室!莒候己棄寮聞知大怒,立起三軍開赴向、盟邊境,並戒令三日之內,向、盟若未將今秋賦糧,奉送至莒軍大營,莒人大軍即過邊境伐之二邦。

向、盟二君聞知莒候戒令,又見莒室大軍壓境,不敢與之相爭,隨傳令召回赴鄭送糧車隊,轉運至莒軍大營。

見之向、盟賦糧送抵大營,莒候己棄寮隨即回文安撫,三日後領軍退還莒父大營。

於先得知向、盟欲獻秋糧以示誠盟,鄭公姬寐生於朝久等未見糧車運抵,後經哨探奏告,方才得知向、盟懼莒淫威,奉鄭之糧皆已轉運至莒室。

本以為結好向、盟,輕取蘇子十二邑,製霸中原更進一步,不料事與願違,於莒脅迫之下,向、盟倒戈舍鄭。

時之日久,蘇子十二邑必歸莒人所有,鄭公姬寐生絕不會令之此事成真,忙過秋收時節,便集群臣商討對策。

大夫祭足上言道:“當值多事之秋,諸侯爭霸戰火不斷,弱邦多以附庸強邦以存社稷,夾縫之間求生存,臨陣倒戈,棄舊迎新,為之慣用伎倆,孰強聽命與誰,此乃亙古不變之理,欲取蘇子十二邑,必先展現邦國強大實力,令之甘心服我,矢誌不移!”

鄭公姬寐生聞之點頭默認,隨之大夫高渠彌出列奏道:“”既如祭公所言,向、盟背盟負我,將兵過境伐之即可,一戰而下厘定乾坤!”

聞得此言,鄭公姬寐生穆顏無語,觀之群臣寄期所得異論高見。

見此,世子姬忽出而諫言道:“臣久居東海,對之山東局勢了如指掌,依臣所見,蘇子十二邑是否誠盟於我,其根本乃在莒室,而我討伐向、盟,是為治標不治本也!東海之濱,當以齊、魯為尊,次以紀、莒為大,餘皆諸侯則儘附四邦矣!紀屬齊,莒親魯,其實質乃是齊、魯之爭,我欲收服蘇子十二邑,則需與齊、魯鬥智鬥勇一番!”

待其說罷,大夫原繁緊接話語上言道:“世子所言甚是,當下魯室與我若即若離,如若有朝一日,與我生隙,聯合宋、衛、陳、蔡與我為敵,則鄭之社稷堪憂矣!齊室目前與我邦交友好,地不接壤相隔千裡,難以生成利益糾葛,短期內不致與我反目!可取向、盟等蘇子十二邑,如紀一搬奉送與齊,助其開疆拓土壯大實力,連之伐莒製魯,將之魯室目光引至山東,使其無暇他顧,鄭則無無後顧之憂!而我便可利此契機,富民強軍釐定四鄰諸侯,即可坐鎮中原傲視群雄!”

聞之此言,鄭公姬寐生容顏稍舒,謂眾言道:“眾卿所言甚善,有諸卿為之謀,鄭室之幸也!遠交近攻圖霸業,傲視中原引群雄,詔令大夫原繁為將,世子姬忽為副將,以向、盟負盟之名,領軍兩萬東出新鄭,北上收服蘇子十二邑!”

聞之君命,大夫原繁並世子姬忽當堂跪拜受命,餘皆眾卿躬身齊言遠奉君命,繼而庭侍宣告退朝,百官依序退去。

朝後,百官各司其職自不必說,單道鄭公姬寐生下得朝來,即著北伐檄文通告海內,舉向、盟背盟之不義,鄭以罪討不庭之名,起軍征伐,邀天下諸侯共瞻。

秋九月下旬,大將軍原繁並世子姬忽,領軍奉命北伐向、盟,兩萬精兵浩浩蕩蕩開出新鄭。

向、盟弱邦,共計兵力不過萬餘,豈敢與鄭兩萬精兵爭鋒交戰,由是鄭軍過處如入無人之境。

三日後,鄭軍抵達向城郊野,未及布陣圍城,向君薑欒即將降書投至鄭軍大營。

數日後,盟君姬苜镟亦向鄭軍投誠,全境歸降。

向、盟接連倒戈向鄭,轄下蘇子十二邑亦將不保,莒候己棄寮雖是怒火中燒,然見兩萬鄭兵旌旗蔽日,日益逼近莒境,亦不敢輕舉妄動。

莒候己棄寮自知與其接戰,不至於立生敗像,然要勝之將其驅離,卻也難如登天。

若調全境之兵與之死戰,或有半數勝算,然莒室亦將由此一蹶不振,任由四周列強欺淩,終將社稷不保。

莒候己棄寮思前想後,自知事已至此與鄭難免一戰,遂差使者前往魯、周求援。

大將軍原繁探得莒候遣使求援,亦著副將姬忽入齊獻地,請兵製莒。

話分兩頭來表,莒室使者先入曲阜,麵君表明來意,魯公姬允卻礙於夫人文薑之麵,暫未起意與鄭、齊為敵,遂婉拒莒候求援之請。

後至洛邑,周王姬林雖已卻失爭世之心,然對鄭室仍是恨之入骨,聞得莒候請兵拒鄭,周王姬林當堂應允相助,即著周公黑肩為將,領兵五前五千馳援莒室。

回說世子姬忽入齊請兵製莒,臨淄齊室廟堂之上,但見其沉穩上言齊公道:“昔日,天子奉我蘇子十二邑,其時我邦初立移民新鄭,軍弱民疲對其無力轄管,時至今日儘為莒室挾製占領!吾君不忍觀其百姓遭莒欺淩,起兵收複蘇子十二邑,奈何鄭室勢微無力監管,欲請齊公出兵轄管,使之百姓安康,吾君餘願足矣!”

齊公薑祿甫聞其所言,心中大悅,不廢吹灰之力,即得蘇子十二邑。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