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1 / 2)

庶子奪唐 江謹言 4918 字 10個月前

次日,太極宮,甘露殿。

李世民正端坐於殿上桌案之前,而在殿下,戶部尚書唐儉、司農卿李緯、太府卿蕭欽正在殿下候著。

戶部掌國之稅賦,朝廷度支;司農寺掌各地倉署,糧草廩藏;而太府寺則掌左藏國庫,皇帝內府,這三人同時出現在宮中,自然就是大唐財賦不充,李世民手頭吃緊了。

“蕭欽,你是太府卿,管著大唐國庫,怎的我大唐國庫如此捉襟見肘,竟連區區一百萬石糧草都調撥不出?”李恪手邊放著唐儉、李緯、蕭欽三人的奏報,不滿地對蕭欽問道。

一百萬石糧草,正是十萬大軍三月所需的損耗,李世民既欲調撥如此多的糧草,自然是為了北上平定薛延陀之用。

此番薛延陀大度設尋釁,兵圍定襄城,李世民本欲借此機大軍北上,一舉平了此患。可當李世民召來這管著大唐錢袋子的三部首官,看了他們遞上的奏報,這才發現,原來大唐國庫早已捉襟見肘,最多隻能拚湊出四十萬石糧草,距他所要的一百萬石還相去甚遠,尚不足半數。

薛延陀雄踞漠北,鐵勒九部更是兵強馬壯,絕非撮爾小國,大唐遠征北上,若是離了十萬大軍,縱是他親自掛帥,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十萬大軍北上,三月折耗糧草一百萬石,這還是在北伐順利,唐軍可以在冬前解決薛延陀的前提下,一旦唐軍未能在三個月內滅了薛延陀,將北征之戰拖進了冬天,拖到了來年入春,那糧草的損耗至少還需在翻上兩倍,需得三百萬石才可。

李世民行伍出身,他比誰都清楚,十萬大軍,人吃馬嚼,還有來回轉運糧草的牛馬損耗,一百萬石尚不算充裕,隻是能勉強對付地得過去而已,可若隻是區區四十萬石,便更是杯水車薪了。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李世民欲北征,可光是糧草這一關都過不去,李世民自然不滿。

太府卿蕭欽聞言,忙上前回道:“稟陛下的話,我大唐連年征戰,每歲糧草折耗本就甚重,今歲開春,西北戰事又調去了三十萬石,國庫上下統共剩下不過百萬石,總不能為了平定薛延陀,搬空了國庫吧。”

大唐的國庫,絕不隻是為了戰事而存,除了每歲供應邊州外,皇宮耗用,百官歲糧,還有天災賑濟,都需自國庫撥糧,為了防範於未然,蕭欽這個太府卿也絕不會允許李世民為了北征一戰搬空了國庫。

蕭欽所言李世民自然清楚,李世民知曉輕重,也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為了薛延陀一戰至天下生民於不顧。

李世民擺了擺手,蕭欽退到了一旁,李世民轉而對司農卿李緯問道:“李卿,長安、洛陽、及各地倉稟如何?可還能調出餘糧來?”

司農卿李緯上前回道:“去歲兩淮大澇,洛陽、淮南的糧倉都就近放糧賑災,倉中餘糧也不甚豐。”

李世民問道:“去歲兩淮放了這麼多糧嗎?”

李緯回道:“去歲放的不止是賑災糧,還有入了春的種糧,所耗甚巨。”

李世民警惕地問道:“凡歲皆有舊例,各地倉儲官用、軍用之糧各半,兩淮水災,所調用的不過是那半數的官糧,當還有兵糧尚在倉中,難不成也被賑濟了不成?”

大唐糧儲之法自有規程,賑災糧屬官用,最多可調半數,去歲大澇,兩淮糧倉中所調的當俱是官糧才是,不過聽李緯的口氣,似乎連專供軍備的兵糧也被征調了,李世民的第一反應便是有人趁著水災挪用、貪墨了倉糧。

李緯聞言,解釋道:“去歲淮水決堤,淮南水澇甚重,百姓無地可耕,無糧可食,官糧儘數征調之後仍舊不足,隻得暫調山陽倉的兵糧應急,今歲秋後淮南豐收,便可補上。”

李世民聞言,一拍桌案,喝問道:“誰給你們的權力,竟敢擅征兵糧!”

兵糧關係地方軍備,乾係甚大,非地方都督上奏,經兵、戶兩部準允,不得擅動,淮南雖是內州,少經戰禍,但規矩便是規矩,豈能輕亂?李世民聽到這個消息,自然生怒。

李緯見得李世民驟然生怒,周身一震,連忙回道:“司農寺隻有看倉管糧之權,並無征調之權,去歲征調山陽倉兵糧,是楚王親自下的條子,經尚書省房仆射過印,兵、戶兩部準允,這才放的糧,此事兩部尚書都是知曉的,尚書省也該稟奏過陛下才是。”

一旁的戶部尚書唐儉連上前應道:“李司農之言極是,臣可以為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