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1 / 2)

庶子奪唐 江謹言 3677 字 10個月前

唐之一國,初見於商,後為周成王所滅,封於其弟叔虞,史稱唐叔虞,唐叔虞故,其子燮繼位,遂改唐為晉,徙居晉水。

有晉一朝,國祚七百年,至趙、魏、韓三家分晉,其國乃除,然其國雖除,唐、晉之名卻傳至今。

自太上皇李淵祖父、楚王李恪高祖李虎因功追封唐國公,李虎之子李昞襲爵,而後待李昞亡故,李淵七歲襲爵,拜太原留守,起兵立國,以至今日。

李唐之根在太原,自武德元年始,大唐立國不過十七載,但李家封於太原,卻已整七十載。

李恪北伐凱旋南歸,七月中後旬終抵太原治所晉陽城。

晉陽城外,李恪率眾策馬而立,看著眼前高聳巍峨的晉陽城,不禁也心生喟歎,感慨道:“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晉陽,果真天下雄城。”

李恪身旁,並州大都督府長史李績道:“大都督生於長安,雖也曾遊曆南北,但這晉陽城,恐怕還是初至吧。”

李恪點了點頭道:“不錯,貞觀四年本王為質南下,途徑太原,但卻因行程匆忙,故而隻是過路,未能留宿城中,深為惋惜。”

李績笑道:“如此說來,今日大都督終至晉陽,也算是了了一樁心事了。”

李恪也笑道:“我大唐自晉陽起兵,百戰而有天下,本王身為大唐皇子,豈能不至晉陽。”

李績道:“大都督所言甚是,晉陽乃我大唐龍興之地,並州大都督府更掌河東自並州下一十六州之地,八十五統軍府,至關緊要,若要掌得此地,德、才、名、勢四者缺一不可,否則陛下也不會遣大都督親自坐鎮。”

李績所言,多少也有幾分刻意奉承李恪的意思,不過李績此人圓滑,他的奉承,李恪最多也隻是聽聽而已,不敢當真。

李恪道:“本王年少雖也曾掌揚州,但卻不通邊務,倒是長史在並州坐鎮多年,上下都熟悉,日後本王在晉陽,還需長史多多相助啊。”

李績拱了拱手,笑道:“相助末將不敢當,殿下但有吩咐,末將一定鼎力便是。”

李績雖是武臣,但卻遠比朝中的那些文官更善逢迎之道,李績的話有幾分真,李恪也拿不準,不過李績既說了這番話,李恪倒也不妨順著李績的話再問上一問。

李恪問道:“本王以往也曾在揚州為官,統領地方,自詡還懂些門道,隻是各地不同,並州也不比揚州,長史可有何能囑托於本王的?”

李績聞言,想了想,回道:“大都督曾在禁軍統軍,又在揚州為官,統軍之道自然就不必末將操心了,末將以為大都督隻需仔細一事便好。”

李恪側身看著李績,李績竟是一副煞有介事的模樣,似乎有些言之有物的意思,於是問道:“哦?不知何事,還望長史賜教。”

李績回道:“並州與揚州不同之處,除了並州位處北地外,還有一處,那就是這晉陽城中的宗親勳貴,一個太原,宗親勳貴不下百人,而且許多輩分頗高,大都督遇了他們,還需仔細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