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學術討論(1 / 2)

馬荀兩人都答應下來,寇釐大喜,讓夫人給兩人安排,賈氏見丈夫這麼在意兩個學子,安排的時候還打探了一番,看看有沒有成家,結果很不幸,兩人都已經成家。

賈氏非常遺憾,不過這也正常,她仔細安排好兩人的住宿,而與此同時,寇釐覺得自己的兒子去四小侯學被人坑害,還不如會同妹妹一起讀書,而寇安、寇標兄弟也覺得討論《九章算術》,研究格物學這條路更有意義,誰讓他們也不擅長尋章摘句呢!

所以次日一早,七個人又一次聚在了一起,按照寇釐的要求,每天馬荀輪流給寇淑和兄弟幾人講一個時辰的經史,然後再研究格物學。

漢代的教育非常注意討論,各抒己見,馬荀兩人經史水平都比較高,但畢竟年青,學術思想相對也比較開放,對各種思想也都能聽進去,並不是一句話還沒說完,就直接否定。

七人之中水平最低的寇勳提了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他們也都耐心解答,這也讓寇淑覺得這一次老爹挑選的人相當不錯。

所以輪到她交談的時候,寇淑說她通過格物的理解,認為要研究好格物,必須要做好歸納和演繹,她從一個個題目中得到勾股定理就是歸納,而演繹就是從已有的設定和定理出發得出新的結論,這個過程必須符合邏輯,無可挑剔。

除此之外,她就發現還有一種推理,那就是類比,既不是歸納,也不是演繹,這種推理的過程可能對,也可能不對,最典型的就是讀書的目的格物致知修身治國平天下,一個接著一個。

她閱讀《史記》和聽各種前朝故事的時候,就有一些疑問,能夠治國平天下的人,也不見得齊家很好,比如秦始皇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統一天下,修長城,卻匈奴,做了很多大事,治國平天下搞得不錯。

但他卻是一個暴君,肯定不是聖德之人,他也不孝,雖然他不孝順太後情有可原,但他一死,他的子女互相殘殺,自己滅了自己一族,這肯定也算不上做到了修身齊家。

又比如王莽,他年青的時候,無數人都說他孝悌節儉、公正不私、勤政節約、禮賢下士,看起來品德很好,但他卻是竊國大盜,篡了大漢江山。

這就出現了一個悖論,我們不可能鑽到人的腦子裡麵,也不知道那些擁有美好道德的人是真心,還是偽裝,但又如何避免這樣的偽君子登上前台呢?

(舉例子的時候,寇淑壓根沒舉大漢的老祖宗劉三、漢武帝還有霍光這一類特征分明的人,他們個個都會治國平天下,但他們修了鬼身?又齊了鬼家?他雖然不說,但他相信荀淑和馬續是知道的。)

所以寇淑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並不能用簡單由己推彼,這些很可能屬於不同的範疇,都有各自的道,不是修身這一件事能決定的,需要把它們分開看,不能把修身的作用無限放大。

寇淑得出的結論就是人確實應該擁有很好的道德修養,也應該不斷修身向著聖人靠近,但那些看起來擁有良好品德的人很可能是偽君子,而道德好的人未必有能力齊家治國平天下,必須有所區分。

而對國家而言,應該根據治國平天下的不同要求選拔人才,而不能僅僅是舉孝廉,可以開很多科目:擅長打仗的可以去做將軍校尉,擅長理財的比如去做少府大司農,擅長治水的去做都水使者,讓這些人各司其職。

對這些人的考核也應該按照他們的工作成績,而不是他們的品德,但如果一個人沒有很好的品德又容易做壞事,很多奸臣也都是有才乾的人,所以最好這些人都是有品德的人,但又要把混進來的偽君子給趕走……

說到這裡,寇淑詢問大漢每年舉多少孝廉,正在認真傾聽的馬續是官宦子弟,比較了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