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繼續說漢軍出征, 第三路是衛青的好友公孫敖。與李廣一樣,公孫敖也遇到了匈奴人,慘敗。不過公孫敖比李廣好一些損失了七千騎兵, 雖說九死一生, 但至少還有三千幸存吧!”
“因為損失嚴重,公孫敖同樣是判了斬首, 以金贖為庶人。”
“四路人馬,兩路慘敗, 一路無功而返, 於是壓力全到了最後一路衛青身上。這個最年輕, 且沒有任何經驗的將領,他會給漢武帝一張什麼樣的答卷呢?”
“《史記·衛青傳》關於這一戰, 就一句話:青至蘢城, 斬首虜數百。聽著是不是很簡單, 好像也沒什麼值得稱頌。但這寥寥數字,於大漢卻有著劃時代的意義。自漢高祖‘白登七日’之困後,漢軍終於打破了匈奴人不可戰勝的神話。”
“好!”劉邦高興的隻拍大腿。
“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那些說某某將領讓匈奴不敢進犯有很大吹噓成分, 因在此前匈奴在漢軍眼裡是不可戰勝的。若真的厲害到讓匈奴不敢南侵,又何來匈奴不可戰勝之說, 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這一戰不僅對漢軍有著重大意義, 對匈奴人也非常的有‘意義’。為什麼呢?因為這個蘢城可不是一般的城,蘢城又作龍城, 是匈奴的祭天聖地。這一戰對匈奴單於的刺激大概就如同匈奴有支軍隊長驅直入到高祖廟蹦迪了,蹦完後還把看守宗廟的人及供奉的東西一鍋端走後諸位漢皇的感受吧!”
雖然不知道什麼是蹦迪,但劉徹卻聽懂了主播的意思。這個假設有多讓漢皇們血壓升高,漢朝臣民就越明白龍城之戰的概念。
劉邦、劉恒、劉啟、劉徹:但是吧——這個比喻,大可不必!他們明白, 他們可太明白這一戰的意義了!
“劉恒倒是生了個好命的孫子!”呂太後想到。
自從知道未來是劉恒一脈繼承了皇位,呂太後的心情就頗為複雜。從她的立場上來說,應該解決了劉恒這個後患。可解決了劉恒又有什麼用呢?不是劉恒奪了大漢天下,而是她死後,他們這脈守不住這大漢天下!
“這一戰不僅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體現了衛青如同神般的將帥之才。我們前麵說過了衛青在這方麵並沒啥經驗,是個生瓜蛋子。出兵初期,追隨衛青的士卒應該是很不安的,他們沒有追隨李廣的士卒那麼信任主將,願意為主將拋頭顱灑熱血。”
“然後在龍城之戰前,漢軍並不知道龍城所在。也就是說出兵之初,衛青也有像公孫賀一樣存在無功而返的風險。這個時候,未來的博望侯張騫還被軟禁在匈奴,沒有回來,漢軍對匈奴和西域的了解很少。一路孤軍深入,可能什麼也找不到亦或是撞上匈奴主力。”
“因此,到達龍城前,衛青至少要麵臨以下壓力:孤軍深入若找不到目標,茫茫黃沙中缺糧斷水怎麼辦?深入腹地,他們隻有一萬人撞上匈奴主力怎麼辦?麵對這些壓力,若士兵途中不願意相信衛青的判斷,不讚成繼續前行怎麼辦?”
“年輕的衛青頂住了以上所有壓力,仿佛能預知前程一般,帶領所部深入千裡,找到了龍城,然後帶著他的騎兵踏入了這座匈奴人的聖城。此戰,漢軍得胡首虜七百人。”
“若以虜獲和其他兩路漢軍折損來計算,整場戰役,大漢是虧得。可就漢匈態勢而言,卻起到了戰略意義。這場戰役對大漢重要到什麼程度呢?後世甚至有人認為,即便是其他三路都全軍覆沒了,衛青這一役卻也足以實現漢武帝的戰略布局。”
“因為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打破了,因為漢武帝終於找到了他可以實現宏圖偉業的將軍。這個雄才偉略,雖未親征卻堪稱戰略大家的君王,找到了能夠讓他如指臂使,實現所有戰略設想,甚至超過他預期的將軍,而他的另一隻手也正在茁長成長中。”
“漢武帝諡號中的武是威強睿德的武,也是窮兵黷武的武。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評價是漢武帝的兩個重要時期,而我就非常簡單粗暴的將衛霍之死作為了分水線。漢武帝前半生左手衛青,右手霍去病,是威強睿德曰武的漢武帝,後半生,衛霍先他一步陪葬茂陵,漢武帝便隻剩下窮兵黷武的武了。”
“因此無數人都忍不住想假設,假設漢武帝少活十年,又或者霍去病和衛青有一人可以陪他走到後來,是否能夠避免那場幾乎讓大漢傾覆的災禍。當然了,這隻是後人的一點妄想,曆史之所以沉重是因為他沒有假設,遺憾太多卻無法逆天改命。”
每次天幕提到他的神將會先他而去,劉徹的心就特彆涼。這種涼意甚至讓他覺得沒有衛青、霍去病這樣的神將在身邊,即便真能求得長生都不香了。
“就在衛青直搗龍城這一年,被匈奴羈押十年的張騫終於等到了匈奴人鬆懈,帶著隨從逃了出來。虎口脫險,張騫卻沒有立即返回大漢。這個帶著皇帝結盟月氏等西域諸國目的的漢使在被匈奴羈押十年,脫困後想的第一件事不是逃回來,而是繼續完成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