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驚訝地追問:“您差點代表華夏買下的,是整條生產線嗎?”
馬祖楓苦笑了一下,回答:“沒錯,是整條生產線,包括所有的技術圖紙和質量控製文檔。”
“那後來為什麼沒有成交呢?”
馬祖楓歎了口氣,語氣中充滿了遺憾:“因為在最關鍵的一年裡,國家遇到了很多困難。”
房間裡頓時陷入了沉默。
1976年,對華夏來說是一個多事之秋,國家失去了幾位重要的領導人,還遭受了唐山大地震這樣的自然災害。在這種情況下,購買一條民用飛機生產線顯然不是最緊迫的任務。
稍作停頓後,馬祖楓接著說:“計劃就這樣擱淺了。幾年後,當我們再次考慮引進外國先進的噴氣式客機生產線時,國際形勢已經改變,米國伸出了合作的橄欖枝,隨後我們就開始了與麥道公司的實質性談判。老郭,你作為當時的參與者,應該很清楚這些。”
郭偉強點了點頭:“是的,那段曆史我已向小晨講述過。”
“真是遺憾,我們錯失了一個學習先進客機製造技術的好機會。”馬祖楓再次感歎。
蘇晨心裡也有同樣的感受,但他知道,在那個時期,類似這樣的遺憾還有很多。比如之前斥巨資引進的“斯貝“發動機,最後也隻是在倉庫裡閒置了多年。
他轉而問了一個新的問題:“那麼,馬總,按您所說,這條‘bac1-11’生產線,並不是他們不願意出售的吧?”
“事實上,當年是‘不列顛宇航公司’通過‘羅爾斯·羅伊斯’找到我們的,他們積極推廣後,我們才得知這款飛機。那時我們的信息來源有限,而國內使用的是‘三叉戟’,它的製造商霍克西德利還未合並到‘不列顛宇航公司’,反而是其主要競爭對手。”
蘇晨接著問:“那當時為什麼不選擇‘三叉戟’呢?”
蘇晨記得自己曾乘坐過‘三叉戟’從香江飛往魔都,體驗還不錯。
馬祖楓解釋說:“因為‘三叉戟’的經濟性和安全性都不如‘bac’係列。今年4月,桂琳發生的一起空難中,一架‘三叉戟’在飛往桂琳的途中墜毀,機上人員無一生還。而且,那次事故的原因至今未明。”
聽到這裡,蘇晨想起了那次慘劇:4月26日,一架從廣南飛往桂琳的航班,在接近目的地時失控,墜毀在陽朔附近,造成機上所有人遇難,其中大部分是香江遊客,這起事件引起了極大的關注。
馬祖楓繼續說道:“另外,我了解到‘bac’的生產線已經有一個買家,即‘華約’成員國羅馬尼亞。他們大約在同一時間與我們接觸,但生產線已交付給對方,預計今年就能生產出第一架飛機並試飛。”
蘇晨總結道:“這麼說來,‘不列顛宇航公司’對出售‘bac’生產線持開放態度,即使買家來自不同陣營的國家,是這樣嗎?”
馬祖楓回答:“根據目前的信息來看,確實是這樣。但是,我注意到上級似乎更傾向於米國的‘麥克唐納-道格拉斯’,雙方已經接觸了很久。儘管老郭提出的‘bac’計劃看似不錯,但由於時機已過,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蘇晨追問道:“為什麼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呢?”
馬祖楓略作思考後回答:“小晨,你的急切我能理解,但以我國當前的經濟狀況,能否同時承擔兩種幾乎相同定位的飛機項目?再加上還有一些複雜的人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