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明刑部右侍郎:呂坤,上貢《天下安危疏》請求明神宗:朱翊鈞,節省費用,停止橫征暴斂,以安定天下人心。
於是明吏科給事中:戴士衡,就上疏,彈劾明刑部右侍郎所撰的《閨範圖說》、又上奏稱《安危疏》是「包藏禍心、結納宮廷」逢迎明鄭皇貴妃:鄭妙瑾,之舉。
然而明刑部右侍郎疏辨,明神宗卻不問。
不久又有人為明刑部右侍郎的《閨範圖說》寫一跋文,名為《憂危竑議》在京師境內廣為流傳,大意上說;呂侍郎撰寫的《閨範圖說》獨取東漢明帝顯宗明德皇後:馬楚,為由因東漢明德馬皇後是從貴人身份進中宮,意指明鄭皇貴妃。
此等獻媚之事,讓明國丈:鄭承恩,決定重刊此書,目的是為了立己之子明皇三子:朱常洵,為皇太子。
又說;呂侍郎疏言天下憂危,無事不言,惟獨不談及立皇太子之事,用意不言自明,又誣;呂侍郎與明國丈等相勾結,同盟結納,羽翼明鄭皇貴妃之子。
在明吏科給事中上疏之前,明全椒縣知縣:樊玉衡,也曾上疏請立明皇長子為皇太子,並指斥明鄭皇貴妃。
這使得明國丈為此大懼,並懷疑《憂危竑議》出於樊、戴二人之手,遂奏報明神宗。
當即就讓明神宗大怒,明鄭皇貴妃也為此泣訴不已!明神宗為了掩蓋朝廷內部鬥爭,下令逮捕樊、戴,經過嚴刑拷掠,分彆摘戍廣東承宣布政使司雷州府和廉州府,而呂坤時已因病致仕回家,才置之不問。
6月初7日,明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兼朝鮮經略:楊鎬,被罷職候查,以明天津三衛巡撫:汪應蛟,代理經略李氏朝鮮王國軍務。
然而明兵科右給事中:張輔,卻上書陛下,請求明保定府巡撫:萬世德,與明天津三衛巡撫:汪應蛟,互換職務,恰好明保定府巡撫也願意受命,便駕駛舟船揖渡江,北上入遼東都指揮使司地界。
另一邊在楊經略被調還回大明帝國之時,從李氏朝鮮宣祖昭敬郡王河城大君:李昖,至平民百姓們皆戀戀不舍,李氏朝鮮郡王還親率百官們泣淚迎送於漢城府弘濟院,城內軍民男女重髫戴白,皆出送至郊外,諸臣以詩為彆,表達了李氏朝鮮軍民們深覺惋惜之情,並為楊經略受誣而紛紛不平!
隨後明保定府巡撫兼朝鮮經略:萬世德,來到李氏朝鮮王國與明薊遼總督:邢玠,商議征討倭寇之策。
同時命明南直隸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兼操江提督:藍元,與明中軍都督府左都督:董一元,出兵中路、明宣武衛遊擊將軍:茅國器,等將領負責輔佐和策應、明備倭總兵:麻貴,出兵東路,明大同右衛副總兵:王生,等將領負責輔佐、明禦倭副總兵:劉綎,出兵西路,明泉州府副總兵:吳廣,等將領外加李氏朝鮮都元帥:權栗,負責輔佐、明福建副總兵:陳碑、明水師提督:陳璘,出兵水路,明鬆門衛遊擊將軍:季金、等將領負責輔佐。
明軍分兵5萬並進,以明備倭總兵攻打蔚山都護府,明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明禦倭副總兵,分彆負責進攻尚慶左道泗川縣、全羅左道順天都護府,各路明軍直逼尚慶左道慶州府釜山浦。
其中明軍生擒並斬獲幕府俊寇大將:平正成,等五名,殺幕府右兵衛少誌:平義,智擒幕府武士加倭兵二千二百四十八名。
還招回李氏朝鮮軍民婦女五千六百餘名,焚燒倭船七百餘艘,獲得糧米二萬五乾九百餘包,牛馬械器無數,朝廷賞銀八千兩,賜紅錦飛魚服給武將們世襲。
並命明兵科左給事中:徐觀讕、明朝鮮監軍尚慶左右道:陳效,核實情況奏報朝廷,還晉升明朝鮮經略:萬世德,為「都察院右副都禦史」蔭封一子入世代官籍。
同時幕府岡山藩左衛門督:小早川秀秋,等部7萬多人回國休整,僅留幕府第一軍左副將:加藤清正、幕府第五軍下參議:島津義弘,等6萬4千人防守李氏朝鮮王國占領區。
7月22日,年老體虛的幕府從一位太政大臣:豐臣秀吉,在京都伏見城,召見五大老既(幕府從二位權大納言:前田利家、幕府從三位中納言:宇喜多秀家、幕府從三位權中納言;毛利輝元、幕府從三位參議兼權中納言:小早川隆景、幕府下參議兼少納言:上杉景勝)以及幕府內大臣:德川家康,包括五奉行既(幕府京都所司代兼彈正台彈正少弼:淺野長政、幕府大奉行兼任堺町奉行:石田三成、幕府丹波龜山藩兼民部卿法印:前田玄以、幕府大藏卿:長束正家、幕府式部卿:增田長盛)
另由〈三中老〉幕府高鬆城主兼讚岐國藩主:生駒親正、幕府從五位下帶刀先生兼出雲國鬆江藩主:堀尾吉晴、幕府式部少輔:中村一氏)負責五大老與五奉行之間的協調與溝通。
幕府太政大臣要求他們一起輔佐,自己的幼子:豐臣秀賴,其根本目的是要以合議製度來抑製幕府內大臣的抬頭,以確保豐臣政權可以代代相傳。
8月18日,交代完後事之後幕府太政大臣:豐臣秀吉,便在京都伏見城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