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長歎一聲,麵容陰鬱。「嚶遊山之戰本以為是對宋江的致命一擊,卻未料到這些賊眾如此狡猾。再加上楊誌在壺關的叛亂,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徐處仁點頭,補充道:「楊誌盤踞在抱犢山,局勢不明,隨時可能與宋江會合。若兩股賊勢聯合,我等便腹背受敵。」
「張所父子的忠勇令人欽佩,但青州之勢未穩,他們能否抵擋住宋江的進一步進攻,實在令人擔憂。」蔡京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陰霾。「況且,楊誌若真走通了種師中的門路,朝廷也不得不做出讓步。」
此言一出,朝堂內一片沉默。種師中素有威望,在軍中有極高的聲譽,楊誌若真能與其聯係上,便可能爭取到再次招安的機會。而這樣一來,朝廷將麵臨更大的難題。
在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後,蔡京提出了兩條建議:一是加強對各地的軍事鎮壓,尤其是京東與壺關的地區,務必要剿滅叛軍;二是考慮對楊誌進行招安,以化解他的叛亂之心。
樞密使童貫則強調,必須儘快平定宋江的勢力,否則將會引發更大範圍的動亂。
「若是招安楊誌,恐怕會引發其他地方的效仿,這點不可不慎。」一名大臣提出異議。
「但若不招安,他與宋江合流,我朝更是難以招架。」蔡京沉聲回應。
最終,趙佶決定采取雙管齊下的策略:一方麵命令童貫繼續加強對京東和壺關的鎮壓;另一方麵,派遣使者前往楊誌處,試探其意願,若有可能,便進行招安談判。
同時,趙佶還下令加強對各地賊軍的情報收集,以防範他們之間的聯動,特彆是壺關與京東地區的聯係。
朝堂上下,雖然策略已定,但每個人心中都明白,這場亂局遠未結束,接下來的動蕩可能更加猛烈。
隨著軍報的傳遞,整個朝廷內外都為之震動。許多大臣紛紛上奏,要求加緊防備,加強對各地的控製。以張所父子為首的忠勇之士,更是主張對反賊進行全麵圍剿,斬草除根。
然而,趙佶的心情卻始終難以平複。他越來越意識到,這次的局勢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為嚴重。宋江賊人的勢力已經不再局限於一隅,而是蔓延到了整個北方。若不及時采取措施,恐怕整個大宋的江山都會岌岌可危。
蔡京也意識到局勢的嚴峻性。他加緊了對各地的掌控,同時密切關注宋江軍的動向。他知道,接下來將是一場艱難的鬥爭,而他必須為自己和皇帝謀求一個萬全之策。
然而,在深宮內外,許多人的心中都湧動著不安與焦慮。戰火的陰雲正在迅速蔓延,而整個開封城,仿佛也籠罩在一片沉重的陰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