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那是取天下之時。”
“如今,我大元占據四海,乃堂堂天朝上國,武力遠勝漢唐,豈能一點文墨也不識?”
“就拿收稅一說,若不是識字,如何把稅收上來。”
“沒有錢的話,陛下和太後如何享福?”
“太平王素來和一些收稅的色目人交往密切,不會不懂這個道理吧?”
郯王眯著眼,輕輕笑道。
空氣中的氣氛有些焦灼。
有點針尖對麥芒的意思了。
前麵燕貼木兒說蒙古人沒文化,郯王就反過來點出燕貼木兒和色目商人交往密切。
燕貼木兒是欽察人,屬於色目人。
這句話潛台詞:色目人隻不過是替大元收稅的。
劉淵內心深處都腦補出一副畫麵了。
郯王拿著一把砍刀,指著“賣西瓜”的燕貼木兒,狠聲道:“你一個色目人,算什麼東西?”
燕貼木兒還未說話,伯顏就出聲道:“郯王所說,稍微有點道理。”
“文,自然是要學習的。”
“可是,這誰需要學習,誰不需要學習,需要控製啊。”
“我蒙古人自然要學習,但那漢人不應該學習,否則按照郯王所言,眾多學習的漢人,豈不能推翻了人少的蒙古人?”
“依您的思路,科舉就應該直接取消。”
“自科舉取士以來,舉子多以贓敗。”
“又有許多人依靠作假,以蒙古人和色目人的身份進行考試,占據了我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名額。”
“諸多實踐證明,舉子全是讀的沒用書,很少有堪大用者。”
“而且,最主要的一點,他們讀書就可以當官,占據了許多名額,妨礙選法!”
元朝當官的方式有好幾種。
主要有科舉、國學貢舉、蔭敘和承襲、宿衛出職和吏員出職等。
科舉和其他朝代一樣,就是考試。
國學貢舉是指在全國最高學府讀書的人,他們讀個兩三年之後,通過簡單的科舉考試即可入仕。
元代國學共有三所,即蒙古國子學、色目國子學和國子學,蒙古國子學生員為隨朝百官、怯薛歹、蒙古、漢兒官員,選擇子孫弟侄俊秀者,其他兩個生員一般為公卿大夫與富民之子。
蔭敘和承襲是指高、中級官僚的子弟可以憑借父親的地位,得到一定的官職,在大元,無論軍官、民官都是世代祖襲的。
這一部分群體非常多,尤其是軍官係統。
也正是因為這部分群體,元末農民戰爭爆發之後,官兵鎮壓,一觸即敗,多次出現紮營的情況。
宿衛出職,是指怯薛歹,這是大部分高級官員的必經之路。
伯顏所提的選法,指的是經由中書省和吏部對一般官員的任命,人們習慣稱呼為“部選”、“省選”。
根據資曆和表現。
但是由於科舉方式直接上來就可以做官,與部選的章程有些衝突。
“沒錯,浚寧王所言極是!”燕貼木兒緊跟著說道。
“科舉,百害無一利。”
“世祖曾說,金以儒亡。”
“還有宋也以儒立國。”
“不由科舉程文奮身,必不得行其誌。”
“但是,?旦國難臨頭,我大元精兵渡江,他們便隻會“舉朝相顧失色”,“台諫哭聲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