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矔心中凜然,一種不祥的預感油然而生。
……
翌日,天蒙蒙亮,公子卬被門客喚醒,卯時就起床,把鹽塗敷在樹枝上清潔牙齒。
古人的作息,格外珍惜白天的光陰,所有人都會在五點前起身,洗漱更衣完畢。今天是例行的朝會。
縱馬趕到大殿,杵臼已然穿上了寬大的朝服,端坐於宋公之位,眾大臣左右列席。
鱗矔姍姍來遲。他滿心歡喜地想著:“既然我乃執政卿,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啊不,準確說應該是宋國所有人之上,那麼最具權柄的我,應該讓彆人苦苦等候,而非相反。”
當去除鞋襪,光腳踩在大殿的一瞬間,鱗矔愣住了。
以往的朝會,隻有位高權重的上卿才有資格列席,即便臨時有增員,譬如田獵之前,會召見囿人等,也不過一手之數。可今天全宋的封臣俱在,一個不落。
“怎麼回事?難道……楚王入寇乎?”鱗矔問。
“不曾。”
“那又緣何……”
杵臼笑盈盈解惑:“大司徒還不知道吧?現在在座的諸位俱是執政卿。自際殤公以來,宋室內憂外患不休,究其原因,何也?”
公子卬跳出來唱雙簧:“殤公偏聽公子嘉一人之言,十年十一戰,窮兵黷武,民不聊生;廢公偏聽薛檜,斥黜群臣,濫補不辜,囹圄盈滿而道路寂,國人一炬,可憐焦土。
其政也,皆失之偏聽偏信。”
杵臼道:“然也,史如明鏡,往者不可不鑒。寡人初掌朝政,戰戰兢兢,唯恐步了廢公之後塵。一年朝會者,三百餘,所下之政令,不知凡幾。一政不失,以二人之智,難矣。此,孤所以儘召封臣也。
在座諸位,均封邑之宰,一方之主,國之柱石,有氏族自先祖微仲起,曆二十三朝而繼之。燮理一地之實政,家傳百年之長智,眼如虹光,心如明鏡,可謂匡國之輔臣,治弊之良藥。
今宋國擾攘,烽火連結,百業凋敝於內,楚鄭敵國於外,危急存亡之秋,不可再生亂政。
故而,孤意拔在座諸位為執政卿,以眾智而臨一國,勝過寡人之剛愎獨斷……”
杵臼滔滔不絕,鱗矔瞳孔大張,環顧左右,諸卿無一人駭然——幾十個執政卿一日拔擢,如此手筆,曠古絕今,竟然人人都坐的住,沒有一人扭動尊臀。
這幫人……顯然已經和宋公事先通過氣了。鱗矔撫額懊惱,這麼大的風聲,自己竟然不知道?得公子卬之手段,驟升執政,府內歡慶,門人鬆懈,以至於障目。
可接待如此多封臣,宮中眼線緣何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