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以采蘋?南澗之濱。於以采藻?於彼行潦。於以盛之?維筐及筥。於以湘之?維錡及釜。於以奠之?宗室牖下。誰其屍之?有齊季女。”
這首詩字麵上是講述漂亮美眉采蘋果、采水藻、祭典祖宗的故事,內裡卻是讚揚士大夫遵守周禮的情操。
周禮:射禮,天子以《騶虞》為節,諸侯以《狸首》,卿大夫以《采蘋》,士以《采繁》。韓厥是卿大夫韓簡的孫子,按照這首歌的節拍射箭也不算逾矩。
他走到五十步的位置,收緊核心力量,含胸壓肋,邁開兩腳,與肩同寬,斜方肌發力,肩胛骨下拉,抬肘拉弓,右手結實地靠在下巴。
祖傳的玉製扳指套在拇指上甚是眨眼,韓厥在扳指的輔助下,拇指勾弦,用食指和中指壓住拇指。標準的蒙古式拉弦法,箭杆在弓弣右側。
“嘣!嘣!嘣!嘣!嘣!”韓厥循拍而射,五射五中。
“好!”
“彩!”
臾駢和提彌明同一時間發出叫好聲。
韓厥的上肢宛如架子一樣穩定,動作錘煉了千百次,趨於標準。
韓厥看了看虎頭靶心,心裡很是得瑟。春秋時代,最強的射手莫過於楚莊王時期的養由基,能百步穿楊,這是什麼概念?
周代以八步為一尺,一周尺為0.1991米,百步就是160米。而楊柳葉子能有多大?
現代70米和90米射箭比賽的十環直徑為12.2厘米,和楊柳葉子差不多大。
養由基可以在兩千六百年前,用落後的傳統弓在160米射中楊柳葉,且百發百中,其神乎奇技,可以說吊打用現代反曲弓的一票運動員了。
而眼下,韓厥能在50米射程上,五發五中,也算是士大夫中佼佼者的存在了。他嘴角微微彎起一個弧度,斜著眼睛,睥睨公子卬,口中道:“子瞻兄,該你了。”
這時,田雙拿著公子卬的兵器而來。
“這是什麼弓?如此形製?”
公子卬的兵器才一現身,就突破了賓客們的認知範疇。
“這應該不是弓。是弩。”臾駢博聞強識,略加思索就給出答案。
“弩?”先克疑惑道。
“不錯,就是弩。”臾駢點點頭:“昔日,黃帝作弩,以骨、蚌、石為機,以竹、木、骨作材,可以狩獵,不過威力遠遜於弓箭,及青銅問世,木弩難穿甲胄,故而世人舍之不用。”
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和山西朔縣峙峪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都曾出土過公元前兩三千年前的原始木弩的構件,這些構件長6-9厘米。這種石器時代的木弩,機械結構采用骨片、蚌片、石片,弩弓和弩身用竹、木、骨製成,能儲蓄的勢能相當弱小。
弩登上戰爭的舞台,還要到幾百年後,戰國時期,楚國的琴氏,“橫弓著竹,施機設樞”,終於發明出真正可以破甲的弩機。
“發於肩之間,殺人百歩之外”,孫子兵法中這樣稱讚琴氏發明的弩機。
臾駢對公子卬用弩比箭,相當好奇,在他看來,這無異於用斬馬刀對抗屠龍刀:“駢不解,公子為何偏要用這弩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