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江南四子——文徵明(1 / 2)

史事講將1 徐夏半生 3182 字 3個月前

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為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鑒藏家。曾學文於吳寬,學書法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生平九次參加鄉試均不中,以歲貢生參加吏部考試,被授予翰林院待詔之職。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四絕”,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在文學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文徵明,蘇州府長洲縣德慶橋西北曹家巷的一戶官宦人家,父親文林擔任溫州永嘉知縣,母親祁氏攜文徵明兄弟前往文林赴任地,祁氏攜徵明兄弟返蘇州故裡。母親祁氏去世,文徵明被撫養於裡中外祖母家,8歲的文徵明還不會說話,有人懷疑他是個白癡,但父親文林卻很看重他,認為他會大器晚成,11歲的文徵明開始會說話,於是就讀外塾。

文林任博平知縣,文徵明隨行,文林因為政績考核要前往京城,文徵明隨行。不久,文林補任為南京太仆寺丞,他請假返回蘇州故裡,文徵明隨行,返回蘇州後,文徵明與唐寅、都穆結為朋友,並且開始跟從都穆學詩,與唐寅切磋畫法。文林前往滁州任太仆寺丞,文徵明隨行,並開始跟隨父親的同僚太仆寺少卿呂?學詩。文徵明從安徽歸還蘇州,參加了鄉試,考中了長洲縣生員,但是因為歲試時字寫得太難看,被考官置為三等,應試不中,由此開始精研書法,刻意臨學。

文徵明雖然練習程式之文,但是心底裡卻很是不願意學習,在間隙讀《左傳》《史記》、兩《漢書》及古今文集,並與祝允明、都穆、唐寅提倡為古文辭,同年,開始跟隨沈周學畫。文徵明以同僚之子的身份,跟從南京太仆寺少卿李應禎學習書法。父親因健康原因歸家,文徵明跟隨歸家,文徵明娶昆山吳愈第三女為妻。

文徵明在父親的引薦下開始跟隨吳寬學習古文,第一次趕赴南京參加鄉試,沒有考中,不過認識了金陵顧璘、陳沂、王韋、徐霖,畫了《金焦落照圖》。與徐禎卿、錢同愛、朱凱、張靈等交往同遊,創作了《詠文信國事四首》詩,又畫了信國公像。父親文林出任溫州知府,文徵明隨父親來到溫州,在溫州準備科舉考試,居住了四個月,至秋天,去應天參加鄉試,但沒有考中。

文林在溫州知府任內積勞成疾,文徵明得知父親病重,急忙帶著醫生從蘇州趕往溫州,可是文林已經去世。文林為政清廉,死後篋內沒有一件溫州的東西,連雙鞋也是老家帶來的,溫州吏民自願湊集千金為他辦喪事,文徵明遵照父訓從簡辦理,謝絕一切喪禮,為了紀念父親去世一年,文徵明畫了《風木圖》並題詩以寄哀思。

哥哥文奎因事遇到麻煩,文徵明千方百計為兄長調和維護,滿一個月事情才得以成功化解,後前往相城拜訪沈周,沈周讓他鉤撫無錫華氏收藏的《唐摹萬歲通天進帖》,文徵明第四次參加應天鄉試,沒有考中。為長洲教諭莆田林僖畫了《丘壑高閒圖》,與吳爟、陳淳、錢同愛、朱凱登天平山,畫了《天平山圖》,觀摩王獻臣收藏的趙孟頫行書《煙江疊嶂歌》,因而補畫了《煙江疊嶂圖》。又為蔡襄的《龍茶錄》題跋,為王聞畫了《存菊圖》軸,寫了《送戴昭詩》七絕一首,與沈周、祝允明、唐寅、楊循吉、邢參、朱存理等32人的詩合為《垂虹彆意卷》。

為金陵嚴賓題寫了舊作《桐陰高士圖》,朱應登自南京戶部主事升延平知府,文徵明為之作《劍浦春雲圖》送彆。沈周去世,文徵明作《哭石田先生》詩二首,並撰寫了《沈先生行狀》,並請王鏊撰墓誌銘,文徵明以小隸書上石,這時的文徵明功名未就,以筆墨為生計,作有寄陳鑰乞米詩。為朱承爵所藏的蘇軾父子帖題跋,第五次參加應天鄉試,沒有考中,題《橫塘詩意圖》七絕一首,在諸友人的相助下,修葺停雲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