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親迎禮(1 / 2)

寒門國舅 天子 9115 字 2個月前

第217章?親迎禮

秦昭知曉望遠鏡和香皂的確是出自張延齡之手,還知道除了這兩種貢品級彆的寶貝外,另有彆的實用產品,頓時放下心來。

看來這五千兩銀子的投資,非常值得。

至於什麼時候投產,她是一點兒都不著急,總歸時候到了,財源自會滾滾來。

這頭張延齡剛送走秦昭,帶著張鶴齡出了茶寮,準備從自家後門歸家。

另一邊柴蒙已跟幾個北方的士子達成了一致,先前的四川解元劉春不知何時已悄然離開。

畢竟不是一路人!

在南北之爭上,北方的學子更在意一些……主要原因是北方科舉被南方壓製了好幾代人,北方士子心有不忿。

“柴先生,看你跟他們聊得挺不錯的,你以後也有考舉人、進士的打算吧?”回去的路上,張延齡問道。

柴蒙慚愧一笑,道:“我都沒好意思跟他們說自己是個生員,主要是大致說了下這幾屆會試的情況……”

張延齡點頭道:“交淺切忌言深,尤其是在對方不知自己根底的情況下,越神秘越好。這士子做文會,最講究地位對等,南北間固然不相容,其實舉人和生員間也很難湊到一塊兒去。”

柴蒙歎道:“誰說不是呢?所以從頭到尾,他們都不知道我的情況,以為我小小年紀就過了鄉試,言談間還多有欽佩,實在是慚愧。也不知這次會試,會考成什麼樣子。據說北方這次有不少名儒應考,卻不知狀元最終花落何家。”

張延齡笑道:“彆想了,三鼎甲應該全是南方人,北方士子能中進士就是好消息。”

“什麼?”

柴蒙大為驚訝。

你張延齡明明也是北方人,且你爹還是北直隸的讀書人,怎麼這麼瞧不起我北方讀書人呢?

張延齡懶得跟柴蒙多作解釋。

據他所知,成化朝最後一次會試,也就是眼前這一屆,狀元費宏乃是江西人,榜眼劉春是四川人,探花塗瑞是湖廣人,全都是南方省份。

要說湖廣還算有一半在長江之北,但在大明湖廣人氏通常也被認為是南方人,尤其塗瑞還是長沙府人氏,本來就在大江之南。

不但這屆是這樣,下屆還是這般。

在科舉考試中,采用了同一種試卷,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南方考生在大明就是擁有絕對的優勢。

單以江西為例,洪武期間共錄六科進士八百多名,江西占到約一百五十名,僅次於浙江,位居大明第二。建文帝二年至明英宗天順八年,六十四年間大明共錄取進士五千一百名,江西就占一千名,約等於五分之一的名額。而有明二百七十六年間,江西一共培養出三千多名進士。

大明曾有一首民謠來描述江西的文人盛況,“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五裡三狀元,十裡九布政,九子十知州”,足見科舉形勢對北方士子而言有多惡劣了。…。。

當然,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華夏文明的經濟中心曾長期以黃河流域為主,可惜由於北方遊牧民族入侵,華夏文明逐步南移,直到靖康之變、建炎南渡建都臨安後,終於確立了以東南為“天下糧倉”的局麵。江西恰好趕上此次經濟中心轉移的“快車”,得以快速發展。

江西作為明朝時期首屈一指糧食產區,一直承擔著朝廷最大的納米供應職能。此外,江西還擁有這個時代最為先進的製造業,有名的景德陶瓷便位於江西。

經濟的飛快發展帶動物質生活的迅速提升,江西民眾不再受到物資匱乏的困擾,從而使得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讀書治學中,可以說這一時期江西士人文風濃厚的背後,經濟迅速崛起乃主因。

當然,柴蒙這樣的北方學子是無論如何都不會認同這一觀念的,誰願意承認自己所學技不如人呢?

雖然有了張延齡的存在,通過蝴蝶效應或許會改變不少人和事,但大致的趨勢是不會變的。

……

……

親迎禮正在進行中。

張府內。

張巒和夫人金氏早早就穿好了華服。

沈祿在府門前幫忙招待賓客,而張巒卻還在堂屋裡不斷跟金氏講述有關接下來太子駕臨後,說話和做事的流程。

“哎呀,你看你這瓜婆娘,平時不還號稱大家閨秀麼?怎麼跟你說這些,你老是記不住呢?”

張巒教了一會兒,很快就沒了耐心,開始嘀嘀咕咕起來。

金氏黑著臉,瞪著丈夫道:“昨日你為何不教?這幾天,哪天家裡能囫圇瞧見你人影?事到臨頭才抱佛腳,有你這樣做事的嗎?”

“兄長和嫂嫂二位,這是在爭論什麼?”沈祿從院門口進來,望著正黑著臉鬥氣的夫妻倆,一時間很無語。

你們閨女今天就要嫁到宮裡去了,你們老兩口卻在這裡爭吵?

讓人看到,還不得笑話死你們?

張巒板著臉道:“教了她多次,怎麼都教不會,忍不住火氣上湧,倒是讓汝學你見笑了。”

金氏不想在外人麵前出醜,急忙道:“他姑父不必介意,這邊有妾身照應就好,您還是出去幫忙招呼客人吧。”

“好,好。”

沈祿道,“我進來就是知會一聲,徐侍郎親臨了。”

“我那妹夫徐時庸來了嗎?”

張巒一聽,馬上就要放下手頭的事出去迎接。

金氏一把抓住他的手,喝道:“走什麼走?這邊你還沒交待清楚呢,彆怪老娘翻臉啊!”

張巒不耐煩地一揮手:“那你就說‘爾父有訓,爾當敬承’就行了,其他都不要記了,記也記不住。”

恰好此時張家兩兄弟進得門來。

張延齡聽到老父親很不負責任的話,突然感覺怎麼有點兒耳熟呢?又一想,這不就是《大明會典》上記錄的後世太子納妃的流程中,涉及到太子妃母親的寄語?…。。

感情最終記錄在典籍上的話,就是你張某人不耐煩之下隨口說出來的。

你還真是……

很不負責任哪!

……

……

張府的賓客逐漸多了起來。

不但另一個姑父徐瓊來了,就連堂伯張殷也到來,除此之外還有張家一些親戚,但凡手頭活泛點的,都在聽說張巒要嫁女兒當太子妃後,特地從老家興濟趕了過來。

張延齡甚至還在人群中發現了孫友的身影。

張延齡不由琢磨開了,這個差點兒成為親家公的孫友跑來參加姐姐的婚禮,怎麼感覺像是特意來砸場子的呢?

張巒對這些賓客基本都是笑臉相迎。

朝廷各衙門中,隻有鴻臚寺有人來。

其餘的官員因為跟張家不熟,前來送賀禮的是有不少,但親臨的卻不多,畢竟高官基本參加了早晨宮廷內的醮戒儀式,出了宮門後多是各自奔赴衙門,隻有徐瓊作為張家姻親前來出席而無需太多避諱。

還有順天府居然也派了人來,還是府丞帶著通判、推官前來,給足了張府麵子。

再就是李孜省特地讓人送來禮物,還寫了祝詞。

河間府地方官員,目前留滯京城的倒是基本都來了,但他們官輕勢微,影響力極為有限。

對於京官來說,見太子什麼的沒什麼必要,畢竟平常偶爾也有機會見到,但對地方官來說,能見太子一麵,那是倍感榮幸。

除此之外。

張巒在國子監的同窗也來了許多,尤其是崔儒等幾個跟張巒有過密切接觸和一定交情的,都帶了禮物前來。

當鴻臚寺讚引官到位後,負責記錄此次典禮全貌的史官已在旁執筆等候。

很快便有人告知,太子將在一刻鐘後抵達張府門前,這邊有關親迎環節中女方家人的禮數隨之正式展開。

……

……

“親迎日,妃家先於祠堂陳設祭物。妃服燕居冠服。妃父母率妃,詣祖宗前行禮,奠酒讀祝。禮畢,執事者具酒饌於內進。妃飲食訖,父母坐於正堂。女執事引,妃詣父母前各四拜。

“父命之曰:‘爾往大內,夙夜勤慎,孝敬毋違。’母命之曰:‘爾父有訓,爾當敬承。’

妃聽受訖,次詣諸尊長行禮。畢,改服翟衣以俟親迎……”

張延齡雖貴為太子妃的親弟弟,但在成婚日這天他連個配角都算不上,因為任何禮數中都沒有太子妃的弟弟應該做什麼的設計和安排,但這並不妨礙他充當一個曆史的見證者。反正在自己家裡邊,他站在哪兒都不會顯得礙眼。

隨後就是等太子駕臨。

“……皇太子升輅,執雁者後隨。樂作,儀從先導。隨侍、官舍、官軍、導從,由東長安門至妃家門外……”

“……主婚者請皇太子入中堂。皇太子先行,內官具服,捧雁隨入,主婚者後行。至中堂,主婚者進立於堂中之左,妃母立於堂中之右,東西相向。皇太子至中堂……”…。。

朱祐樘是完全按照規製執行的,其實他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除了這些天覃吉和蔣琮提前教過他具體議程外,還有就是聽從讚引官的指點,一絲不苟進行便可。

當太子出現在張府門內時,張延齡這個穿越者總算是第一次見到了這位曆史上傳說的聖明君主的模樣。

也第一次看清楚了未來的弘治皇帝長什麼樣。

總的來說……

就是這個小夥相貌還算英俊,皮膚白皙細膩,有點兒不像男子。

但怎麼說也算是一白遮三醜。

再加上朱佑樘還擁有其母親的俊俏,臉上原本噴薄而出的青春痘如今也暗淡了,在今天明亮的陽光下更是近乎徹底隱身,那小模樣……算得上是個標準的“小白臉”。

身高不錯,隻是稍微瘦了點……

想想自家姐姐才不過進宮一趟,就看上了眼前這個少年郎,張延齡就知道太子還是有點本錢的——不但是大明的皇儲,財產有多豐厚也是明擺著的事情,加之還是個英俊的小白臉,用後世的話來說,那就是標準的高富帥。

親迎禮按部就班就行。

“……女執事二人引妃出房,立於妃母之下。內官引皇太子至案前,內官捧雁跪進皇太子,皇太子以雁奠於案。內官引皇太子稍退,近東,西向立。

主婚者詣雁案前,行八拜禮,退複位,執事者徹案。引禮內官導,皇太子先行……”

就此夫妻間算是正式會麵了。

接下來就是朱祐樘把心心念的美人兒接走。

張巒可沒資格直接跟太子對話,隻能眼巴巴地立在那兒,目

送宮裡來的漂亮女官把女兒引導至太子身旁。

朱祐樘見到張玗,不知怎的,陽光下一張臉紅撲撲的,兩隻眼睛更是晶晶亮。

當然在場沒人會仔細看這個,隻有見證曆史的張延齡瞧得真切。

嘿。

眼前這少年郎還挺害羞的。

都說太子成婚,頭兩天宮裡會安排宮女什麼的先試一下婚,彆讓太子在新婚日什麼都不懂,丟皇家的臉……

看來放到本朝太子朱佑樘身上,宮裡邊那是什麼都沒安排啊。

“……女執事引妃出。內官跪請皇太子詣轎所,啟請揭簾,妃升轎。內官啟請皇太子升輅前行,妃具儀仗從後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