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大章)目光短淺眼界窄看不清(1 / 2)

大漢有活爹 長夜天高 13095 字 14天前

霍海坐下來後,就看到他們開始走正常流程議事。

因為這些流程的緣故,霍海也對如今的長安有了長足的了解。

說起來,新商改至今,等於實際上有一大半的時間霍海都不在長安。

關鍵是這一次一離開就是三年,而這一段時間又是長安發展的最瘋狂的時間,所以如今長安已經完全變了模樣。

首先就是人口。

項緒修建安洛鐵路,工人數量遠超過當初的想象。

一開始以為有五十萬工人,半年就能勉強通車,最多八個月,就能把所有的事情全部完善。

但,那是單程鐵路。

項緒修建了雙軌並行,並且在沿途所有煤區貨運段全是三軌道。

在站點,都是雙站台四軌道。

這個工程量比一開始計劃的大很多。

其次,意想不到的是,一路上,修建鐵路的工人,大量都在修建了五六個最多不到一年後,就離開了鐵路,前往長安!

因為修建鐵路本身,並不是長期維序的工作,所以,一旦工人得知長安那邊能找到差不多類似的工作,就算待遇稍微低一點,也無法阻擋他們去長安!

於是,整個鐵路在修建期間,就一直在向洛陽段抽人,往長安送人。

而洛陽來的人當然不全是洛陽人,洛陽根本沒那麼多人,而且大量在洛陽有資產的人也走不掉。

再說鐵路通車後,洛陽即將迎來大發展,本地人有恃無恐。

而人,都是河對岸過來的。

這點人口,對於河對岸來說,幾乎不算什麼,但是如果這些人口都集中在長安這一個地方,那就誇張了。

短短一年時間,長安人口從大約一百二十萬,膨脹到了二百二十萬!

這是在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倫沒有發生過的。

當然了,他倒是想,他舉國也沒有那麼多人口可以抽調。

而這一百萬勞工進入長安,固然讓長安的活力開始爆炸性增長,並且帶來了各地文化,長安的流行風向各種文化各種藝術,技術,技藝開始瘋狂的融合,爆發。

但,也迎來了一個巨大的問題。

那就是,長安的男女比例,從五比五,飆升到了七十五比二十五。

實際上長安本來應該是男子比女子多得多的,曆年過來逃荒的人中,大量都是男性身強體壯,才能堅持到長安。

但是,隨著前期的戰爭,還有豪族遷徙帶來的海量女性,才維持著五比五的比例。

當然,並不是每個男人都有老婆。

事實上大部分奴隸根本是不能結婚的。

而這個五比五的比例被破壞後,就導致長安滿城光棍了。

不過沒關係。

因為火車通車了。

隨著火車通車,黃河下遊前往長安的難度爆降。

看多了報紙之後,大家都明白了一個道理。

長安有很多男人,長安的男人,月入平均在三千以上!

這對其他各地的來說吸引力太強了。

很多地方的男的擁有資產,沒辦法不管不顧去長安。

但是女的就不同了。

加上這個人口比例失衡,大漢朝廷有意無意的引導,各地就有大量的女性來到了長安。

短短八個月時間,長安的人口膨脹到了三百萬,並且還在膨脹之中。

如果不是因為安洛鐵路通車,這兩年時間多出一百八十萬人口,足夠把任何城市撐爆了誒。

但在現在的長安,這意味著兩年時間,長安的市場擴大了兩倍!

其實不止,兩年前也不是每個長安人都有工作,很多人雖然住在長安,但其實屬於農戶,自給自足。

而隨著長安瘋狂的擴張,住在城內的人已經失去了種田的可能性,沒錢了就隻能找工作。

所以,如今長安已經真正的城市化,並且巨型化。

如今的整個萬年縣完成了改造,城南修建起了超大片的建築物,都是霍海和劉徹的產業。

這些房子還是按照老規矩運作。

不同的就是,這些房子不再是一套房子有一個一畝的院子。

而是兩百平的房子,有一個一百平的後院,一個小小的前院街蔭。

甚至,已經開始出現了鋼筋混凝土樓房,二層小樓三層小樓什麼的出現。

這南城的居住環境比起新城密度大了五六倍。

才吃下了這些人口。

霍海一邊聽,卻沒覺得奇怪。

這的確不奇怪,這甚至是一開始就算好的。

劉徹早就預想到了這一點,所以才在那個時候啟動了城南的修建。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新商改在全國普遍推開才不得不進行了。

原因也簡單,但凡什麼地方遭災,以前的人是沒有方向的,能往哪兒逃就往哪兒逃。

但以後,是個人都知道往長安去。

長此以往,長安以後人口得多少?

所以,首先讓各地都慢慢的發展起來,沒有人餓肚子,就算有災害,也沒人會餓肚子,是第一步要做的。

否則生物是會自己找出路的。

霍海繼續聽議會議題,才發現現在議會權力其實還可以。

目前長安已經實行了商稅製度。

各種行業的稅收不一樣,一般劉徹的企業擔任著交重稅的任務,並且以交的多為榮耀。

所以目前長安一年的賦稅,已經突破兩千億大錢了。

目前長安大部分行業的利潤都是非常高的,雖然給工人的工資本來就已經超高了,但是利潤更高,幾乎每個月拿三千大錢一年加獎勵差不多四萬大錢的工人,一年能給自家公司帶來二十四萬左右的收益。

而這個收益中收稅的比例超過百分之十。

差不多每個工人給長安提供了每月七千左右的賦稅收益。

這個兩千億大錢的賦稅,可以不用做盈利,而是純開支。

要知道,目前大漢朝廷,實際上的官方支出,是十四億大錢左右,而朝廷手裡有兩千億的稅!

這個議題一出來,黃吉就開口了:“我認為,這個錢,應該拿來修建市政設施,比如修建水塔,擴大昆明湖。這樣就能降低用水價格,刺激工業繼續發展,讓稅收更多。”

目前長安自來水公司的人也在現場,這個以前是通用暖氣的管理,現在成為自來水公司總經理的議員:“我認為自來水應該漲價。”

“我們要修建更多的自來水設施,甚至未來讓每家每戶家裡麵都通水,這必須要大量的金錢,這個錢讓居民自己出,那麼實際上出不了多少,可如果這個錢讓長安出,那一定會拖垮財政的。”

雙方幾乎持有相反的看法。

實際上,對於現在修幾個水塔來說,花不了多少錢。

但問題是,兩千億不是全都由議會掌握。

這兩千億,各個部還有丞相府還有皇宮,各自要抽調,而且這些都是後抽調的,首先這錢就是大將軍驃騎將軍先抽,抽完再給這幾個部門抽的。

如今將士們有很多花錢的地方,不比當年了,所以抽調的錢不少。

然後朝廷還要留一部分預算,在朝會使用而不是議會使用。

所以,議會實際上能用的隻有百分之十左右,也就是兩百億。

這樣一來錢就少很多了。

但是兩百億也足夠建立一家幾十萬人的大公司了,就算是霍海要抽調兩百億,也不是很輕鬆的,所以這筆錢還是很大的。

但現場的人都知道,時代日新月異,隨時都可能冒出大量的需要花錢的地方。

所以,寸土必爭。

兩方就水利公司的問題,就展開了激烈的交鋒。

然後是衛生,有人提出應該立刻強化下水係統汙水係統。

幸好霍海當時在長安留了一條溝做綠化,現在可以用上了,填埋汙水主管道。

但依舊不夠,城南的話,還要挖汙水管道,這些管道要和地麵的飲用水分開走。

目前因為沒有用水管送自來水,所以飲用水走的河道。

所以如果不投給自來水公司,這錢就得投給汙水公司。

大家這才發現,一開始的爭論白爭了,這就不是一個單獨的問題。

實際上,這種會,應該先把朝會的公共預算公布一遍,然後再讓大家討論,才可能靠譜。

但為什麼沒有公布呢?

是因為大家要觀察,觀察朝會和議會的區彆。

在場所有官員都沒有透露之前朝會對這個錢的預算方案,隻是聽所有的議員討論。

大家也想知道,究竟會有多大的不同。

但是萬萬沒想到,不同居然如此之大。

這二百億的用處,討論範圍非常廣。

長安的自來水,下水,公路係統,運河係統,對於即將到來的新人口的房屋建設的支持。

各種各樣的問題。

但所有的討論,都離不開一個中心。

長安。

這是霍海一手締造的奇跡,也是束縛新商改的最大壁障。

討論到最後,大家想要聽聽霍海的意見。

其他上議員都沒有開口,一直到黃吉:“武侯大人,您怎麼看?”

議會是霍海一手建立的,大家都把霍海當財神,都想聆聽霍海的指點。

霍海:“你們討論的很好,比我想象中的好,你們的很多意見,甚至比官員們做出的規劃還好,畢竟很多官員對於實地並不了解,而你們卻經常接觸這些地方。”

聽到霍海的認可,所有人都很驕傲。

這種感覺,就好像一群本來不被認可的人,現在上了台麵,又做出了成就,那種被人矚目和仰視的感覺。

仰視的不是財產累積的高度,而是聲譽的高度。

霍海:“但,渺小的眼前利益,遮蔽了你們的雙眼。”

“用《成語大全》上的成語形容,就是目光短淺。”

在場所有人都麵麵相覷。

在場的人,無不是這六年來長安城的風雲人物。

隨便一個出去,一旦路麵,都是人群趨之若鶩的對象。

都是百人簇擁,風光無限的人物。

如果是換一個人說他們目光短淺,鼠目寸光,他們一定會翻臉。

但是說這個話的是武侯,是他們的領頭人。

所有人都看向了身旁的人。

大家臉上的榮光頃刻間被打散。

所有人都想看看對方是不是一個目光短淺的人。

但大家都在對方的眼睛裡看到了手足無措。

是的,大家好像的確就是目光短淺的人,似乎沒有人有信心認為自己考慮的很長遠。

霍海繼續:“大漢就像是一片田地,現在大家在討論種植什麼。”

“因為一年兩年過去了,收益不錯,所以你們把目光都盯緊了收益不錯的項目,並且把它都玩兒出花來了。”

“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這就像你們拿到了世上最肥沃的土地,然後在上麵種滿了韭菜。”

“不是韭菜不好,問題是,肥沃的土地,更適合種植稻米、小麥,而不是一個月速成的蔬菜。”

“如果考慮的長遠一點,一田稻米,十年後二十年後還是產出那麼多,但今年種下的核桃樹,二十年後將會有十幾米高,能產出五背簍核桃。”

此話一出,現場的人似乎都明白了什麼。

霍海:“現如今,你們中很多人無論是自己做生意,還是考慮國家大事,都是這樣。在六年前,李廣就在隴西種下了一片核桃,六年過去,市麵上的核桃是什麼價格?就算再過六年,市場上核桃價格依舊很高,而十二年的核桃樹產的比六年的核桃樹多得多。”

“現在的人如果看中了核桃的價值,要追上李家,需要二十年的經營。”

“你們懂我的意思了嗎?”

“你們隻看著一年的收益,看不到五年的,十年,二十年,更是看不到,而一百年的沒人能看到,三百年的,更沒人能想到。”

“這是你們第一個問題,也是你們最小的問題。”

最小的問題?

所有人麵麵相覷。

霍海:“讓我算一筆賬,告訴你們你們現在乾的事情收益有多低。”

“就那黃吉上議員作為例子,他的策略是用公共開支建立更完善的自來水係統,讓長安的水能夠容納接下來到的工人,預計在接下來五到十年內讓長安的外來人口增加到四百萬,在加上進三百萬未成年人。”

“屆時,長安就擁有了七百萬人的市場,四百萬人有勞動力,也就是每人三千一個月,一年三萬六,一千四百四億的市場。”

“加上他們創造的收益,長安的各種老板富人,朝廷包括陛下這兒的收入至少超過八千四百億。”

“這個市場比現在擴充了百分之二十五,對吧?”

黃吉點頭。

霍海:“你覺得很高嗎?”

黃吉點頭。

霍海:“我問你,一個擁有成熟的新學思想和一種技能的工人收入是多少?一個賬目人員一個認字的掌櫃,一個月收入是多少?”

黃吉愣了一下開口:“都差不多,一個月一萬二左右。”

霍海:“好,如果五年後,長安四百萬月薪三千的人,都變成了這種讀過書的月薪一萬二的人,那麼市場是多大?”

黃吉冷不丁的被問這個,開始計算,卻呆住了。

以三百萬人不變計算,如果月薪都是一萬二,那一年是十四萬四千,三百萬人就是,四千三百二十億!

而他們能創造出的總價值如果保持八倍自己收入這個數額,那就是三萬四千億!

這可真不敢算啊,這一算,簡直了。

很高嗎?

事實上,霍海很早之前就想過,大錢作為大漢貨幣單位隻是暫時舉動。

為了規避通貨膨脹慢慢釋放的壞影響,大漢在發展成熟時,必須有一次自主的幣值改革。

其實不需要怎麼改。

就一點,一大漢幣等於一貫(一千大錢)。

等大漢人均收入抵達三百大漢幣的時候,應該已經把發展初期的通脹吃乾抹淨,全變成益處了。

而那實際上,就等於是現在的薪水的一百倍!

就算現在的一切都不變,隻要疊加上這個數值,大漢官方的收益都要增加百倍。

這實際上隻是經濟手段對於市場規模的信心的擴大而已。

所以,大家年入從工人級彆,全麵跨越到讀書人級彆,是必然的事情。

霍海:“算明白了嗎?”

“科教文衛,才是投入最小,收益最大的投資。”

“你們現在才變成有錢人,還沒有意識到,錢還會存在很多年,你們的錢還會存在很多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