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晉祠聖境(1 / 2)

李嘉興開車拉著蘇霏霏從黃河口到晉祠聖境用了4小時到達目的地。

在古城太原,有一座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就是作為晉國宗祠的"晉祠"。山西籍作家梁衡就撰文描寫了晉祠名勝,值得一讀。

出太原西南行50裡,有一座山名懸甕。山上原有巨石,如甕倒懸。山腳有泉水湧出,就是有名的晉水。在這山下水旁,參天古木中林立著百餘座殿、堂、樓、閣、亭、台、橋、榭。綠水碧波繞回廊而鳴奏,紅牆黃瓦隨樹影而閃爍,悠久的曆史文物與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一體,這就是古晉名勝晉祠。

西周時,年幼的成王姬誦即位,一日與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隨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葉,剪成玉圭形,說:"把這個圭給你,封你為唐國諸侯。"天子無戲言,於是其弟長大後便來到當時的唐國,即現在的山西做了諸侯。《史記》稱此為"剪桐封弟"。姬虞後來興修水利,唐國人們安居樂業。後其子繼位,因境內有晉水,便改唐國為晉國。人們緬懷姬虞的功績,便在這懸甕山下修一所祠堂來祀奉他,後人稱為晉祠。

晉祠東門牌坊——飛龍閣——龍興晉陽雕塑——水鏡台——獻殿——魚沼飛梁——聖母殿——周柏——唐叔虞祠——難老泉——水母樓——晉溪書院——舍利生生塔——晉祠公園(閒逛,有湖泊、亭台、樓閣、長廊、花草、遊船)

這裡保存著宋、元、明、清時期的殿、堂、樓、閣、亭、台、橋、榭等各式建築100餘座,宋元以來雕塑100餘尊,鑄造藝術品30餘尊,曆代碑刻400餘通,詩文匾聯200餘幅,古樹名木96株,其中,上千年古樹30株。

走進晉祠大門,迎麵第一座建築就是水鏡台,集樓、台、殿、閣四種建築風格於一體,造型雄奇,雕刻彩繪精細,它是古代唱戲的戲台,是明清時期的建築物,戲台前兩側地下埋有八口大水缸,是最早的擴音器。戲台匾額“水鏡台”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譽為秀麗之筆。位於水鏡台與會仙橋之間有兩株槐樹,屬唐代遺物。樹高約21米,胸圍約5米,胸徑1.62米,樹齡約1300年,為特級珍稀古樹。

會仙橋,是一座長約6米,寬約4米的石橋,它橫跨智伯渠,是通往聖母殿的要道,智伯渠裡流淌的就是有名的晉水,是晉水四渠中的主渠。

過了會仙橋就是金人台,金人台共有四尊鐵人,因鐵屬五金,所以稱之為“金人台”。西南角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年間,保存完整。據說,由於鐵人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熱,走到汾河邊想過河。看見一條小船,鐵人就要求船家帶他渡河,船家道破了鐵人的本相並把它抬回金人台。聖母令手下將領,在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作為對不服戒律的懲罰,金人腳上迄今還留著三刀印痕。金人台後麵就是“對越”坊。牌坊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常見的一種形式,有功德坊、忠孝節義坊、科第坊等。這座“對越”坊,屬功德坊,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對越”二字出自《詩經·周頌·清廟》中:“秉文之德,對越在天”,“對”為報答,“越”為宣揚,意為報答宣揚祖先的高尚功德。“對越”為晉祠三大牌匾之一。對越緊接獻殿,為金代建築,是祭祀時陳列供品的場所。獻殿建築結構簡單,是我國唯一的殿和亭結合的建築,為晉祠三大國寶建築之一。四周沒有圍牆,全部以欄柵維護,通風涼爽,也是我國最早的冰箱建築,屋頂刻有大殿重修時的記錄,按原樣翻修。

魚沼飛梁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在聖母殿與獻殿之間,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我國最早的十字形古橋,為晉祠三大國寶建築之一。聖母殿是全祠的主殿,殿內供奉的是西周時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親,薑子牙的女兒邑薑。大殿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九年。殿周圍廊,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副階周匝”的最早實例。前廊中的八根木雕盤龍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大殿采用了宋《營造法式》的“柱升起”、“柱側角”,增強了大殿的曲線美和穩固性。為晉祠三大國寶建築之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