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侯爺,新式紡紗機早已試驗完畢,隻是如今限於沒有合適的場地,倒是還並未投產。”宋應星回道。
當初宋應星隻用了十天功夫,便將張世康提供的思路付諸了實踐。
而後又用了幾個月時間多番改良,在去年的八月份時,新式紡紗機已經定型,比舊式紡紗機的紡紗效率提高了八倍。
“沒讓湯若望看到吧?”張世康認真的道。
早在將湯若望送去這工坊時,張世康便叮囑了宋應星等人,不得將他們在研製的東西給外藩人看,也不得說。
這看起來似乎挺不要臉的,畢竟張世康還指望湯若望幫大明改良火器,而自己還要防著人家。
但張世康認為就應該如此,當初歐羅巴人若不是從中國學到了火藥配方,說不定現在連火藥都造不出來。
可歐羅巴人從中國學到火藥技術之後,便倚靠著船堅炮利來劫掠中國。
在國與國之間,尤其是在技術上,還管他什麼顏麵。
如果能靠偷搞到弗朗機人的鑄炮圖紙,搞到荷蘭人的蓋倫船的圖紙,他早就去乾了。
總之,隻要能最效率的提高大明的科技水平,一切都是可以做的。
好在是如今不論是大明,還是歐羅巴人,對技術壟斷都還沒有太多的概念。
張世康就是要利用這一差異,一麵研究自己的技術,一麵研究歐羅巴人的技術,並借此實現彎道超車。
紡紗機的改良,揭開了歐羅巴人工業革命的序幕,但那是在十八世紀中葉,也就是現如今的一百二十年之後。
但是如今,紡紗機在大明率先改良成功了,在大明通過紡紗機攫取到足夠的利潤之前,保密工作絕對是要做的。
“回侯爺,他不知道。”
三人說著便走到了獨屬於宋應星的小作坊,作坊外還站著兩個士兵,這間屋子沒有宋應星的允許,其他人是不能進入的。
進了屋子,但見作坊內就放著宋應星多番改良過的新式紡紗機。
宋應星還給張世康示範了一下如何使用,張世康對這新式紡紗機格外的滿意。
“我會讓工部率先建造出一個工坊,供生產紡紗機使用,但工匠的選任便得由宋老你來把關了。
不必多,有一百人便可,工匠可由工部調配,他們必須簽署個文書,沒有朝廷允許不得將新式紡紗機的技術外傳。
責罰或許可以重些,比如如果外傳,不僅要收回朝廷分配給他們家裡的土地,還要流放三千裡,子嗣永世不得科舉等等。
總之待遇可以稍微多給點,但保密工作必須做好。”張世康叮囑道。
如果讓工部先建造這個紡紗機工坊,大概隻需要兩三個月時間,而這兩三個月時間,需要做的事情可就太多了。
除了征募工匠教會他們生產和組裝紡紗機外,還要再征募工人紡紗。
張世康並不打算將工坊造出來的紡紗機,交給江南大批量的私人紡紗工坊。
一來如果那樣做,新式紡紗機技術很可能很快就會外傳,畢竟改良紡紗機的方法又不複雜,張世康充其量也不過是替宋應星戳破了一層窗戶紙。
一旦外傳,先期優勢可就沒了。
還有一點很重要,如果張世康將生產出的紡紗機大批量的賣給江南的紗廠商人。
勢必會造成大批量紡紗工人的失業,畢竟一台新式紡紗機的紡紗效率,是老式紡紗機的足足七八倍。
而大明目前的商業才剛開始複蘇,江南甚至到現在還沒完成分田工作,一旦再有大量工人失業,對大明反倒不好。
有時候張世康也挺頭疼的,一項技術的革新,不僅會給商業帶來新的機遇,但同時也會對很多人產生不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