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康記得,大明對所有朝貢國的朝貢頻率以及人數,都是有明確規定的。
這主要是因為,一些朝貢國為了通過朝貢獲取賞賜,頻繁的來大明朝貢,而且人數越來越多,搞的老大哥也吃不消。
是以就將周邊的朝貢國規定了嚴格的頻率和人數,比如暹羅、安南三年一朝,人數不能超過一百,倭國十年一朝,人數不能超過一百五。
高麗國最是優待,一年一朝,人數兩百。
還有些比較遠的小國,基本規定人數都在十人以內。
由於此時交通不便,溝通效率極低,一般情況下,朝廷是不知道明年會有哪些國家來朝貢的。
張世康之所以詢問,也隻是碰碰運氣,看看方正化和劉文柄能否通過經驗猜測到一些。
可沒曾想,方正化和劉文柄竟然給出了十分確切的答案。
“指揮使大人,今年來的那四個朝貢國,明歲大概率仍舊會來。”劉文柄道。
“侯爺所言甚是,咱家也覺著,他們明年肯定會來。”方正化附議道,還順帶將原因告知。
原來這些年,因為大明內憂外患,財政一直處於赤字狀態,隻能不得已降低對朝貢國的封賞。
不少朝貢國於是就不來了,給出的理由也很直白,大明一直打仗,關外有凶殘的韃子,關內有凶殘的流寇,使團總被洗劫,讓朝廷沒話說。
倭國更是因為幾十年前的那場戰爭,乾脆就再也沒來朝貢過。
倒是因為暹羅和安南等幾個小國,因為距離大明比較近,還會偶爾來一趟碰碰運氣。
而很顯然,今年他們就趕上了好時候。
國庫最多的時候,存銀將近兩億兩,崇禎老哥都沒這麼富過,是以,封賞給的倒是十分大方。
這些小國嘗到了好處,哪有不繼續來的道理?
“我朝不是給朝貢國都規定了朝貢頻率和人數嗎?”張世康皺眉。
“大人,我朝確實有具體規定,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劉文柄回道。
按照劉文柄的說法,雖然規定很嚴格,不僅規定了頻率和人數,朝廷甚至連朝貢國走哪條道都規定了,但執行的卻很鬆懈。
比如萬曆年間,規定高麗國要從陸路進貢,但由於海路便利,貢使經常走海路。
至於朝貢頻率,執行的也很不好,以琉球為例,雖然規定是兩年一貢,但經常是一年多貢。
僅永樂十三年,就有三月、四月、八月三次進貢。
倭國更是如此,不但進貢頻率高,而且在很多方麵都打破了朝廷的規定。
永樂九年倭國遣使入貢,先到達寧波,由於攜帶了刀劍等兵器,觸犯了明朝法律。
禮部尚書李至剛認為法律規定外國貢使不能攜帶兵器,更不能私下賣給百姓,應將倭國使團攜帶的刀劍查封後送往京師。
而明成祖朱棣則認為“外夷向慕中國,來修朝貢,危蹈海波,跋涉萬裡,道路既遠,資費亦多……豈當一切拘之禁令?”。
於是成祖下令由官府出錢購買了倭國所攜帶的兵器,倭國含淚又大賺了一把。
高麗國也很誇張,沒投敵之前,不管大明多窮,每年都來,而且使團人數也越來越多。
“我尼瑪……這是把咱們朝廷當羊毛在薅呀!”張世康沒忍住,口吐芬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