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大捷,斬首百級(1 / 2)

黃河岸畔與寧夏長城一戰,韃靼軍損兵萬餘。

阿祿台親率殘軍已退至都思兔河一帶,此地屬河套。

周軍這邊,算上被洪澇淹沒的將士,損兵約兩萬。

從折損情況上來判斷,這一戰,無論如何,都算不上是大勝。

但從戰略意義角度出發,阿祿台敗北,就算是勝。

此戰被載入史冊,稱‘寧夏大捷’。

【七月壬午,帝戎服,乘輜而出,詔諸軍分兵三路,戰於寧夏,淵率輕騎犯圍而入,敵潰,大捷】

七月二十日。

姬長封嬴淵為寧夏前衛千戶,領兵兩千,其中包含八百輕騎,以解寧夏平虜所之圍。

七月底,朝中派遣的其餘五萬大軍已經趕到寧夏長城。

此時洪澇已退,姬長命各軍集結,準備兵進河套。

八月初,嬴淵全殲包圍寧夏平虜所的千餘韃靼軍,隨後又接到聖旨,命他總領寧夏平虜所與本部兵馬,率先挺進河套。

由於寧夏平虜所守城日久,付出慘重傷亡,其兵員僅剩八百人。

而嬴淵的本部兵馬與圍堵平虜所的韃靼軍大戰之後,還有一千七百餘人。

也就是說,他這個先鋒官,隻有兩千五百人。

至於皇帝那邊,算上趕來的五萬援軍,再加上寧夏三衛的萬眾等等,手握近十萬雄獅。

所謂寧夏三衛,是指寧夏前衛、寧夏衛與寧夏左右中屯衛。

滿編製時,三衛總兵力近兩萬眾。

但經過與韃靼軍的消耗之後,也可謂損失慘重。

相較於寧夏三衛,阿祿台那邊的情況也不好受。

多日以來的大戰,五萬精銳之師,如今還隻剩近三萬眾。

此番入侵大周,不僅沒有落得好處,甚至還損兵折將。

阿祿台的一些政敵,已經要止不住的歡呼雀躍了。

不過,這與嬴淵無關。

他當前要務,是在全軍休整過後,自寧夏平虜所東出,進軍都思兔河。

如今嬴淵已升任千戶,那麼追隨他的一些將領,比如陳大牛與斥候李川,其地位,也都水漲船高。

首先是陳大牛,任副千戶。

其次是李川,任百戶並負責統轄本部所有斥候。

八月二日,嬴淵兵進河套。

途中,寧夏平虜所千戶馮勝向嬴淵介紹起河套的大概情況,

“河套周圍三麵阻黃河,土肥饒,可耕桑。”

“密邇陝西榆林堡,東至山西偏頭關,西至寧夏鎮,東西二千裡。”

“南至邊牆,北至黃河,遠者八九百裡,近者二三百裡。”

“...”

其實並不需要他去刻意介紹。

因為嬴淵對於河套地域的情況也非常了解。

最早時,他常被何福派遣至寧夏巡視邊情。

簡單來說,河套地域乃是兵家必爭之地,這塊地域不僅廣袤,還很適合放牧、耕種。

所以,怎能輕易拱手讓給韃靼呢?

不過,他隻是給皇帝打個頭陣,至於與韃靼的決戰,還需等待大軍趕來。

待來至都思兔河西畔,嬴淵命大軍原地駐紮休息,並派數名斥候前行百裡打探敵軍消息。

午時,用飯之際。

嬴淵獨自在帳中勘察輿圖。

忽而,李川滿懷激動地闖入此間,“嬴將軍。”

聞聲,嬴淵抬頭看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