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等到3月,上旬的時候,是平台這邊流量恢複期,業績緩緩的回到了3w+,然後向4w,5w爬坡。
一點點地在進步。
但隨著小二這邊給到的“活動資源”的介入,綠花這邊的業績有了直線飆升成長,快速地從日常的5w直接飆升到了9w+...
4月份,根據小二那邊的反饋就是,產品產出還不錯,活動繼續...
4月17號的時候,綠花單貓超平台營收到了10w+...
同一時間段,京東那邊給到的支持力度雖然沒貓超這麼大,但隻是相對來說,而且那邊的流量,市場規模比當下的天貓超市還是要大很多的。
所以3,4月份綠花的單日的營收,在上品,正常優化,正常提報活動的前提下,自然而然的就在4月底的時候,每日營收來到了8-9w的區間,進入了平穩期..
總而言之,綠花這邊,現在倆個平台,單日的營收已經來到了19w+,有衝刺單日總營收20w的可能...
這樣的話,單月就有近600w,隻要穩住了,年度營收5000w+的小目標,那就是綽綽有餘了...
除了綠花之外。
食品那邊小二,肯定是沒有“百貨”這邊的配合力度的,但上架新品這塊兒也是從來不卡著,活動這塊兒,銷量,名次到了,活動也就跟著給上了,那邊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公平”一些,沒有什麼太多的特殊待遇。
但對吳舟家來說,就已經夠了...
“小李記”品牌的魚仔,小素肉,辣條三個單品衝刺了日均3w+的營收,其他中腰部,尾部產品,也能帶動大概2w+,總計每日大概是在5.5w上下浮動。
不過這個銷售額隻是年初啊,食品的旺季是在下半年,主要是在九月份之後,而且今年,吳舟對食品這塊兒,其實是有一個想法的,把控好各個節奏點,多找到一些類似於年貨禮盒這樣的超爆發的單品...
不過這塊兒吳舟時間有限,分身乏術,暫時還沒時間多做思考,也隻是有那麼一個大概的方向...想法...具體執行這塊兒,前期就是直接告訴了一下李平,趙瑞那邊,讓他們去多看看...
最後就是美妝產品了,美妝的那些老產品,去年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是運營到了一定的瓶頸,所以今年年後業績增速就沒那麼明顯了。
但今年,李思思這邊入職之後,她對於美妝的熟悉程度還是比吳舟這個大老粗要了解得更多一些,對接到那邊之後,最後又挖了一些產品,4月底的時候,美妝每日營收大概再度有所增長,穩定地來到了30w+的地步,一個月1000個不到的樣子。
不過代運營這塊兒業績雖然高,但實際給公司這邊帶來的利潤,還是遠不及的公司這邊自主品牌的利潤的情況。
自主品牌在4月底的時候,京東那邊每日營收,在多重優化以及部分活動加持下,也是順利的突破了10w大關,最後穩定在了10w上下浮動...
而貓超這邊在更多的活動資源的堆砌之下,也是衝到了16w+...
而除了這兩個自營渠道之外。
就是天貓店了。
之前吳舟家隻有一個天貓專營店。
但李思思是直接建議,將公司這邊所有的品牌,全部都拆開。
“既然做品牌,那就做得更專業一些,每一個品牌都有一個品牌專營店!”
\"除此之外,產品可以用“品海戰術”,店鋪為什麼不可以,既然按照你之前的運營方式,可以輕鬆地做出來一個百萬+營收的店鋪,那麼那套方案,是否可以快速複製到這些新開的店鋪上....去孵化出來,第二個,第三個百萬+的店鋪...”
吳舟覺得很有道理!
當然了,這個其實年前的時候吳舟就有這個想法,隻是之前的時候,公司這邊根本沒有合適的人來操盤這塊兒業務,吳舟也不會,不過雖然是早有安排,但李思思提出來了,吳舟順勢就將這個“功勞”直接給了李思思。
然後吳舟這邊也就可以順勢地給李思思一波兒獎勵...
李思思方案提出之後,隻一周時間,公司這邊順勢的就又多了7個天貓品牌店...
然後天貓店的營收情況,一如之前李思思所設想的幾乎一般無二,公司這邊天貓品牌店的營收,在沒有任何平台這邊的活動加持之下,隻是根據之前吳舟做起來的天貓店的運營方案。
天貓部門的營收從之前平穩的15w上下浮動,總營收隻一個月時間,就快速飆升到了37w,翻倍還多。
而37w是什麼概念呢?
當初吳舟因為“後退哥”的稱號,有了一波輿論加持後的第五天的時候,當時的每日營收差不多也就是在這個數上...
綜合來說就是,現在公司這邊,自主品牌各個平台加起來,總計每日大概是能有個63w左右的左右,一個月大概是1900w左右...
月毛利潤大概是有970w左右。
而代運營的那些品牌,總計毛利潤大概是310w左右。
吳舟的公司,哪怕是保持現有規模,不變,每月毛利潤也能達到1280w....
而李思思這邊依舊並不滿足。
“天貓店,這個思路可行,我們應該更多地複製一下,淘寶店,京東pop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