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粵菜文化周的誕生(1 / 2)

在試點項目穩步推進的同時,林粵生與團隊開始探討如何進一步提升品牌的國際影響力。此時,顧清歡的係統給出了新的建議——舉辦“粵菜文化周”活動。

係統通過數據分析指出,曼穀和新加坡的消費者對粵菜的興趣不僅僅停留在美食本身,他們對背後的文化故事有更強烈的探索欲望。基於這一趨勢,係統製定了一份詳細的“粵菜文化周”策劃方案,包含以下關鍵要素:

1.?活動形式:結合傳統粵菜與現代創新菜品的展示,以展覽、品鑒和互動活動吸引消費者。

2.?目標市場:集中覆蓋曼穀和新加坡的高端商業區和文旅熱點。

3.?宣傳渠道:借助社交媒體、美食博主以及本地媒體,全麵推廣活動信息。

林粵生一邊聽顧清歡的解讀,一邊頻頻點頭。他意識到,這不僅是一次品牌展示的機會,更是一場全麵連接消費者情感的行動。

林粵生召集核心團隊,為粵菜文化周的籌備工作分配任務:

??品牌推廣組:負責設計活動的宣傳材料,包括視頻短片、海報以及社交媒體內容。

??菜品研發組:由品牌主廚領銜,為活動準備一套融合傳統與創新的獨特菜單。

??活動執行組:統籌活動場地布置、參觀流程安排以及現場服務管理。

顧清歡則通過係統實時跟進各組的進度,並及時提供優化建議。例如,菜品研發組原本計劃使用一款傳統的“白切雞”作為展示主菜,但係統分析後發現,該菜品在東南亞消費者中可能略顯單調,建議改為搭配特色醬料的創新版“炭烤白切雞”,既保留傳統風味,又增添新意。

一周後,“粵菜文化周”正式在曼穀某高端購物中心拉開帷幕。開幕式上,林粵生作為品牌創始人,站在舞台中央,發表了一場精心準備的主題演講:

“粵菜不僅是一種味道,它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每一道菜,都在講述著家的故事,也在連接著不同文化之間的紐帶。”

演講引發了現場觀眾的強烈共鳴,許多人鼓掌喝彩,一些美食媒體甚至當場表示將對活動進行深度報道。

活動中設置的多個互動環節深受歡迎,包括:

??傳統手藝展示:邀請粵菜大師現場製作蝦餃和叉燒包,吸引了大量觀眾駐足觀看。

??美食品鑒會:所有到場的消費者都能免費品嘗創新菜品,如“榴蓮炭燒叉燒”和“東南亞風味蒸魚”。

??文化故事角:展示粵菜的曆史起源以及背後的家庭故事,增強消費者的情感代入感。

林粵生和團隊成員全程參與,與觀眾親切互動。顧清歡則在後台通過係統監控活動的實時數據,及時調整資源分配。例如,當現場某個品鑒點排隊過長時,係統建議增加人手和食材供應,迅速緩解了擁堵問題。

在活動的首日,文化周吸引了超過3000名消費者,品牌的社交媒體關注量激增。當地媒體用“突破傳統的粵菜盛宴”來形容這場活動,並紛紛撰寫專欄推薦。

林粵生看著活動現場的熱烈氛圍,心中滿是欣慰。他對團隊說道:“今天的成功隻是開始,我們要為接下來的幾天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活動結束後,顧清歡通過係統提出了幾個優化方向:

1.?增加互動性更強的環節,如粵菜烹飪體驗課程。

2.?延伸品牌故事,以短視頻形式發布“粵菜背後的記憶”,吸引更多線上用戶關注。

林粵生采納了這些建議,並與團隊商量具體實施細節。

雖然文化周的開局令人振奮,但隨之而來的挑戰也讓團隊措手不及。一些當地消費者反映,某些傳統粵菜口味偏淡,無法滿足東南亞市場對重口味的偏好。這種反饋讓林粵生意識到,僅僅展示傳統是不夠的,還需要結合本地文化進行創新。

麵對口味差異,係統迅速介入,基於消費者反饋和大數據分析,設計了一套全新的本地化菜單。例如:

??將傳統的粵式點心“蘿卜糕”加入泰式香料,製作成“泰式風味蘿卜糕”。

??改良經典的“豉汁蒸排骨”,增加東南亞風味的辣椒醬配料,提升辛辣感。

這些新菜品在後續活動中迅速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甚至有觀眾專門詢問菜品是否會長期供應。

活動的成功不僅體現在消費者的積極參與上,也為品牌贏得了更多商業機會。一家曼穀的高端酒店在品鑒會後主動聯係林粵生,表達了合作意向,計劃將品牌的創新粵菜引入酒店的餐飲體係中。

與此同時,文化周的成功案例也為接下來進軍新加坡市場提供了寶貴經驗。林粵生決定將部分互動環節複製到新加坡,並加入更多科技元素,如通過AR技術展示粵菜製作過程,讓活動更加新穎和有趣。

粵菜文化周的圓滿收官不僅讓林粵生對國際化計劃充滿信心,也讓團隊對未來的挑戰做好了準備。在總結會上,林粵生對團隊說道:“文化是連接世界的橋梁,而我們手中的粵菜就是這座橋梁的基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邁向更廣闊的舞台。”

團隊成員紛紛點頭,眼中滿是期待。與此同時,顧清歡站在一旁,看著林粵生的自信笑容,心中也湧起一股暖意——這場文化與商業的旅程,才剛剛開始。

粵菜文化周雖然圓滿結束,但林粵生深知,這隻是國際化征途的第一步。回到公司後,他立刻召集團隊,進行活動總結和後續布局討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