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全球化啟動(1 / 2)

林粵生在東南亞市場的成功運營,為“林記快點”開啟全球化擴展鋪平了道路。然而,他很清楚,全球化並不是簡單地複製東南亞的模式。文化差異、市場需求和消費者習慣的變化,意味著每一步都需要全新的策略與更強大的團隊支持。

為此,林粵生決定擴充團隊,引入全球化人才,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要打國際市場,我們的團隊不能隻有我和清歡再加一幫本地運營人員。”林粵生在一次團隊會議上說,“我們需要專業的市場專家、頂級廚藝大師,以及能講好嶺南文化故事的傳播顧問。”

“我認同,”顧清歡翻閱著她的資料,“不過,國際化團隊需要協調管理,不是招幾個高薪專家就行了。我們得設計清晰的職責分工和溝通機製,否則很容易內耗。”

“所以,係統也該出力了吧?”林粵生看向係統界麵,“這次招聘,能不能給點建議?”

叮!係統提示:

全球化團隊建設任務啟動。建議招聘以下關鍵崗位:

1.多語言市場專家:具備目標市場的文化背景,熟悉本地消費者行為和營銷策略。

2.廚藝大師:掌握全球範圍內的烹飪技藝,能夠將粵菜與當地飲食習慣結合。

3.文化傳播顧問:負責品牌故事的本地化敘事,強化消費者的文化認同感。

獎勵:任務完成後解鎖“全球供應鏈優化”功能,提升物流效率。

“係統建議挺具體。”顧清歡拿起筆迅速記錄,“我們可以優先在東南亞以外的區域尋找這些人才,比如紐約、東京和倫敦。”

“對,人才要全球化。”林粵生點頭,“既然我們要做粵菜全球化,就必須用最專業的人才來支持我們的品牌。”

林粵生迅速啟動了招聘行動。他們通過係統的推薦,與各大人才獵頭公司合作,同時在海外知名招聘網站和美食行業大會上發布了招聘信息。

幾周後,簡曆如雪片般飛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和專業領域的人才讓團隊眼花繚亂。

“哇,這位候選人好厲害。”一位團隊成員說道,“她是意大利米其林三星餐廳的主廚,還精通亞洲烹飪。”

“這位市場專家也不錯。”另一人指著一份簡曆,“他曾主導過某國際連鎖餐廳在日韓市場的成功落地。”

林粵生沉思片刻:“這些人都很優秀,但要加入‘林記快點’,不僅是看履曆,還得看他們對粵菜和嶺南文化有沒有認同感。”

最終,經過層層篩選和麵試,團隊迎來了幾位新成員:

1.瑪利亞·洛佩茲,西班牙籍廚藝大師,擅長將傳統菜品與現代烹飪手法結合。她被稱為“跨界廚藝魔術師”。

2.大衛·布朗,來自英國的市場專家,曾負責某國際品牌在亞洲的戰略布局。

3.佐藤美子,日本文化傳播顧問,對亞洲飲食文化有深刻研究,尤其擅長通過文化故事打動消費者。

“歡迎加入‘林記快點’大家庭!”林粵生在歡迎會上說道,“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讓全世界都愛上粵菜,愛上嶺南文化!”

然而,團隊的多樣性也帶來了文化差異問題。

一次菜單設計會議上,瑪利亞提議將橄欖油與燒鵝結合,創造出一種地中海風味的粵菜。

“橄欖油?”來自國內的廚師李師傅滿臉困惑,“這能行嗎?燒鵝講究的是傳統的粵菜風味,這麼一改,還能叫燒鵝嗎?”

“李師傅,彆激動。”林粵生笑著調解,“瑪利亞的意思是,我們可以嘗試創新。粵菜也可以有更多的表現形式,隻要不丟掉靈魂就行。”

“沒錯!”瑪利亞點頭,“我絕不會改變粵菜的本質,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細節,讓它更符合國際市場的口味。”

經過反複討論,他們最終決定推出一個新菜品——地中海風味燒鵝卷,以燒鵝為主料,輔以橄欖油和香草醬,同時保留原汁原味的燒鵝風味。

“這才是融合的意義。”林粵生滿意地說,“既保持了粵菜的傳統,又能讓不同文化背景的食客接受。”

與此同時,擴張後的供應鏈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老板,最近幾個東南亞門店的核心食材供應有些跟不上,運輸成本也比預算高了20%。”運營總監在例會上彙報。

林粵生皺起眉頭:“這不是小問題,供應鏈如果出問題,可能影響到整個國際化計劃。”

“讓係統幫忙優化一下?”顧清歡提議。

叮!係統提示:

供應鏈優化功能啟動,掃描當前問題:

1.國內生產基地與海外物流網絡缺乏高效銜接。

2.部分原材料適合本地化采購,可減少運輸成本。

3.冷鏈運輸效率低,部分易腐食材損耗較高。

優化方案:

1.在東南亞設立區域食材倉儲中心,加強供應鏈前置布局。

2.建立國內基地與海外倉庫之間的智能訂單分配係統,實現自動化調配。

3.與國際冷鏈物流巨頭合作,提升運輸效率並降低損耗。

“這方案不錯!”林粵生眼睛一亮,“如果能實現,我們的供應鏈成本會下降很多,效率也會大幅提升。”

不久後,林粵生與團隊在吉隆坡設立了第一個區域倉儲中心,作為食材供應鏈的中轉樞紐。

“這個中心不僅能降低我們的物流成本,還能為我們未來在東南亞的進一步擴張打下基礎。”林粵生解釋道,“以後,我們的門店越多,這個倉儲中心的價值就越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