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弱勢漕軍,艱難生民
龍虎左衛的漕兵們說穿了隻是水手,而且其中也有不少實質並不是真正的漕兵。
他們呆在這長江以南,與漕軍中的有一些完全不同。
在這裡,他們就是弱勢群體。
現在這糧長又冷笑了一聲:“你們漕軍私改漕船,多帶土貨,領了修船銀也不見得修了船。誰知道你們是不是把我們辛辛苦苦交上去的好糧賣了,再拿陳年爛穀交差?碰到上官責問,無非推說漕船破舊,說不定又新得銀子造新船。現在倒來反咬一口!”
“你……你……”副千戶隻是個軍漢,根本比不過這糧長伶牙俐齒。
“千戶大人定要查驗也行!”那糧長說道,“那就等我們運到水次倉吧,總要更多人當麵,免得汙我們以次充好!”
“漕船三月之前一定要過淮河!”那副千戶咆哮著,“你們不是在府城張了榜,說隻能來領兌嗎?現在倒又能運去官倉了?”
“千戶大人不收,我等小民又有什麼法子?即便誤了春耕,也總比欠了田賦被殺頭的好,難道我們還能去請申閣老、王閣老體恤鄉民?”
聽到他這話,看著他冷笑但又有恃無恐的樣子,還有這一裡那些拿著鋤頭鐵鍬敵意明顯的鄉民,那副千戶氣得胸膛一起一伏。
這不就是明著說他們有門路直通閣老嗎?
“來都來了,搬糧!”
他麾下的運兵終究是沒有法子,隻能默默開始把一麻袋一麻袋的漕糧往漕船上搬。
副千戶看著路過自己眼前麻袋上隱隱的濕痕,心底像有一團火。
無論如何也要說得上官分派他們去兌運其他地方,哪怕遠一點去江西他也認了。
這蘇鬆常嘉湖“水次貧瘠”之府,誰來誰就是狗入的!
在江南,負責收交糧食的糧長們是“逼軍領兌”。
在淮河以北,南直隸諸府,要在定好的“水次倉”把漕糧交給漕軍。
所謂水次有定地,加耗有定額。
兌糧之時,糧長們則要組織鄉裡的百姓,把漕糧運到運河旁的水次官倉,等漕河上負責兌運他們縣漕糧的漕軍某總某衛的漕船靠岸。
寧以糧待船,無以船候兌。
但那個環節,運糧的糧長和鄉民們見不到。
他們隻用把漕糧運到水次官倉,得到掌印管糧官簽收用印了的文書。
江南各水次官倉的管糧官不願管或者管不了兌戶們把糧食運到,淮河以北的管糧官們卻是大爺。
運河畔,這樣的日子就是他們最快樂的日子。
隻要省裡的糧道官或巡漕禦史沒巡過來。
他們也一般隻在漕軍到時才會到場,監兌。
各府州的管糧道官,基本都是各府“才力”之府佐,是府衙胥吏們口中的真正的“二老爺”,儘管不一定便是官位排行第二。
水次官倉都修有避雨倉庫,外是一片大土場,鋪了大片篾席。…。。
篾席之上,分作一處處,各有大秤,有大鬥。
府裡的管糧管隻用悠閒地呆在這,看府下諸州縣將漕糧運來。
場子旁有些涼亭,幫他辦事的師爺麵前的案子上,紅綢布墊著的盤子裡放著他的大印。
通往這水次倉的崎嶇道路上,排著隊的是一輛輛各種各樣的板車,上麵堆著新舊不一的麻袋。
每一團車周圍,都有許多人圍著,形成一個一個圈,保護著他們辛辛苦苦運到這裡的漕糧。
他們的臉上大多很疲憊,身軀瘦弱。
即便來交兌漕糧的糧長,也遠沒有江南同行們那樣的氣色和體態,反而一臉憂慮。